张君赠我古研滴,四脚爬沙角如戟。 肉翼络髀老兽姿,世不能名眼未识。 我知此为天禄儿,口衔一寸黄金匜。 蟾蜍嚼月两吻坼,天鲸胸穴双泉飞。 玉声琮琤珠迸落,影射岩石光瀺灂。 未央书殿立髬髵,曾见扬雄老投阁。 子孙晚出中平间,渴乌翻车洒平洛。 宗资墓口卧露霜,头角顿挫仍腾攫。 尔来拂拭傍几案,眉目睢盱苔藓剥。 形模不入世俗用,疑付大手传糟粕。 未能点缀清庙颂,开辟大易摛春秋。 就令□□□□□,末势犹足为迁彪。 物无贵贱系所用,千金乞我直暗投。 图书散落愈□下,晚岁惟有齑盐谋。 学注虫鱼问老圃,无乃塌飒为匜羞。
天录研匜歌
译文:
张朋友送给我一个古老的砚滴,它造型奇特,四只脚像是在沙地上爬行,角如同尖锐的戟。它长着肉翼连着大腿,有着老兽的姿态,世人都叫不出它的名字,也都没见过这样的东西。
我知道它是天禄兽的样子,它口中衔着一寸长的黄金制成的匜。这砚滴的样子,就好像蟾蜍吞食月亮,嘴巴张得很大;又好似天鲸胸部的洞穴,有两股泉水飞涌而出。它出水时发出清脆的琮琤声,水珠如同珍珠迸落,光影映射在岩石上,波光粼粼。
它仿佛曾在未央宫的书殿中站立,鬃毛飞扬,还曾见证过扬雄年迈时投阁的场景。它的“子孙”在东汉中平年间出现,就像渴乌翻车那样在洛阳城中洒水。也曾在宗资墓前卧着,经受霜露,虽然头角有些磨损,但依然有着腾跃扑攫的气势。
如今,它被我擦拭干净放在几案旁边,眉目瞪视,表面的苔藓都剥落了。它的外形和样式不被世俗所采用,我怀疑它是被技艺高超的工匠随意打造出来的,只留下了些粗糙的东西。
它虽然没能被用来书写点缀清庙的颂歌,也没能助力人们阐释《易经》、铺陈《春秋》的大义。但就算不能有什么大作为,它的“余威”也足以辅助像司马迁、班固这样的史学家。
物品没有绝对的贵贱,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它。朋友把这价值千金的砚滴送给我,对我来说却有些明珠暗投的感觉。我的图书散落,生活越来越不如意,到了晚年只能想着如何解决粗茶淡饭的问题。我现在研究注释虫鱼之类的小事,向老农请教农事,这样的我是不是会让这砚滴感到羞愧呢。
关于作者
宋代 • 沈遘
沈遘(一○二八~一○六七),字文通,钱唐(今浙江杭州)人。初以祖荫补郊社斋郎。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除大理评事,通判江宁府,召为集贤校理,权三司度支判官。擢修起居注,改右正言,知制诰。出知越州、杭州。英宗即位,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拜翰林学士,判流内铨,因母丧离职,服未竟而卒,年四十。遘与从叔括、弟辽,合称沈氏三先生。有《西溪文集》十卷。事见《临川文集》卷九三《内翰沈氏墓志铭》,《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沈遘诗,以明复宋本《沈氏三先生集·西溪文集》(《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本)为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参校清康熙戊戌吴允嘉校刻、光绪丙申浙江书局重刊本(简称浙局本)。另从《纬略》辑得集外诗一首,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