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杭州通判苏子瞻海州使君孙巨源

淛水三江外,朐山百郡东。 专城须闻望,半刺亦才雄。 浪海元无际,吴潮近峡中。 茵凭那独异,翰墨自兼工。 追昔贤良举,殊时步武同。 百篇传冠古,半策已全功。 咫尺腾霄使,回旋著籍通。 龙媒流汗血,凤羽杂凫翁。 烈士犹难进,清朝各愿忠。 伏蒲宁曲学,鸣鼓尚深攻。 物理安圆凿,人伦陋发蒙。 俟河愁敝箄,破胆忤丰隆。 力挤胶西相,廉欺第五公。 绝弦迷促轸,折翼创虚弓。 卧阁宁多病,治中有旧风。 从容付丞史,咻噢及儿童。 使者诛求急,王人礼数崇。 汤年偏一溉,稷御不终穷。 高宴延仙伯,闲游历梵宫。 怒涛翻练白,浴日上霞红。 沙鲒能藏蟹,江凫不慕鸿。 五云瞻碣石,七泽望青枫。 瓜戍留麋巀,茅心忆桂丛。 赐环聊衮衮,遗楪漫忡忡。 困学今将落,生涯只屡空。 头风吹过雨,鬓雪乱飞蓬。 龟死宁遗策,鸾栖岂愿笼。 劳生俱梦寐,有道或瘖聋。 绝唱常难和,幽光更待融。 知音怀感慨,不独寄丝桐。

译文:

这首诗较长,以下是逐句的现代汉语翻译: ### 开篇点明二人任职之地 在浙江的三江之外,那是你(苏轼,时任杭州通判)所在之处;朐山位于众多郡县的最东边,这是他(孙巨源,时任海州知州)的任职地。 ### 称赞二人才能与声望 担任一城之主(知州)需要有闻名遐迩的声望,你作为州郡长官的副手(通判)也是才华出众、雄姿英发。 ### 描绘任职地的自然景观 那茫茫大海原本就无边无际,钱塘江的潮水涌进狭窄的江峡之中。 ### 夸赞二人的文采与地位 在官场中待遇哪能有什么特别不同,但你们的诗文笔墨都十分精妙。 ### 回忆二人科举经历 追忆往昔你们参加贤良方正科考试之时,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仕途的起步却很相似。 ### 赞扬二人的才华与功绩 你(苏轼)的百篇诗文传颂千古,他(孙巨源)只献出半个策略就已建立了大功。 ### 感慨二人的仕途波折 你(苏轼)本是近在咫尺即将腾飞云霄的使者,却仕途回旋,只能在官场按常规升迁。良马(比喻人才)累得流汗出血,凤凰的羽毛竟夹杂着野鸭的毛(比喻贤才被埋没,与庸才混杂)。 ### 叹息贤才难进与二人的忠诚 就算是有志之士也难以顺利晋升,在这清明的朝廷里,你们各自都怀着忠诚之心。 ### 提及二人的正直与遭遇 像汉代的直臣一样伏地谏言,绝不曲意迎合歪理邪说;敢于击鼓抨击时弊,对不良现象进行深刻批判。世间的事理就像圆凿方枘难以契合,人伦道德却还在嘲笑那些初开蒙昧的人。 ### 比喻等待时机的艰难与遭遇的挫折 等待黄河水清就像发愁竹筏会坏掉一样(比喻等待时机太过漫长且艰难),因直言冒犯权贵而胆战心惊。你(苏轼)曾竭力排挤胶西的宰相(暗指反对王安石变法),廉洁正直的品格超过了第五伦(东汉清官)。 ### 用典故形容仕途受挫 就像伯牙断弦不再鼓琴,琴轸急促难调;又似惊弓之鸟折了翅膀,是被虚幻的弓箭所伤(比喻因过去的挫折而心有余悸)。 ### 描述二人的为官状态 你(孙巨源)虽卧病在阁,但并非真的多病,治理地方仍有旧日的良好风范。从容地将事务交付给下属官吏,关怀体恤到当地的儿童。 ### 讲述官场中的情况 朝廷的使者催征赋税急切,天子的使臣礼数倒是尊崇。像商汤遇到大旱之年,虽有一次灌溉也难解困境;又像后稷驾车,也并非一路顺畅没有尽头(比喻仕途艰难)。 ### 描绘任职地的生活与景色 你(苏轼)会举办高规格的宴会延请贤士,闲暇时去游览梵宫寺庙。钱塘江的怒涛翻起如白色的绸缎,朝阳升起映照得云霞一片通红。 ### 描写当地物产与自然景象 沙滩上的鲒蚌能藏住螃蟹,江中的野鸭并不羡慕高飞的鸿雁。 ### 表达对二人的牵挂 我遥望着碣石方向(暗示思念苏轼),就像在云梦泽中望着青枫(暗示思念孙巨源)。瓜洲的戍楼仿佛留住了麋鹿的影子,我心中还忆起桂树林(比喻美好的事物,可能是过去的经历或情谊)。 ### 期待二人归来与自身困境 盼望着你们能被召回朝廷,可这消息却迟迟不来,我只能徒自忧心忡忡。我自己困于学问,如今学业将废,生活也常常穷困潦倒。 ### 感慨自身的衰老 头上的风吹过带雨的云,两鬓的白发如乱蓬般飞舞。 ### 表明自己的志向 乌龟死了难道就不能留下占卜的好策吗(比喻虽身处困境仍有智慧和能力),鸾鸟栖息怎会愿意被关在笼子里(比喻自己不愿受束缚)。 ### 总结人生感悟与对二人的知音之情 劳碌的一生都如梦似幻,有道之人有时也会装作聋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你们的绝妙诗篇我常常难以唱和,你们的光辉更有待我去进一步领悟。我作为知音心怀感慨,这情谊不只是寄托在琴音之中啊。
关于作者
宋代刘攽

刘攽bān(1023~1089)北宋史学家,刘敞之弟。字贡夫,一作贡父、赣父,号公非。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一说江西樟树人。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