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伯懿示裴晋公平淮右题名碑诗用其韵和酬

元和伐蔡何危哉,朝廷百口无一谐。 盗伤中丞偶不死,利剑白日投天街。 裹疮入相议军旅,国火一再更檀槐。 上前慷慨语发涕,誓出按抚除睽乖。 指㧑光颜战洄曲,阚如怒虎搏虺豺。 愬能捕虏取肝鬲,护送密乞完形骸。 笞兵夜半投死地,雪湿不敢燃薪{艹点}。 空城竖子已可缚,中使尚作嗁儿哇。 退之道此尤俊伟,当镂玉牒东燔柴。 欲编诗书播后嗣,笔墨虽巧终类俳。 唐从天宝运中圮,廊庙往往非忠佳。 诸侯纵横代割据,疆土岂得无离𠇗。 德宗末年惩战祸,一矢不试尘蒙靫。 宪皇初起众未信,意欲立扫除昏霾。 追还清明救薄蚀,屡敕主府拘穷蛙。 王师伤夷征赋窘,千里亦忌毫厘差。 小夫偷安自非计,长者远虑或可怀。 桓桓晋公忠且壮,时命适与功名偕。 是非末世主成败,烜赫今古谁讥排。 贤哉韦纯议北赦,仓卒两伐尤难皆。 重华声明弥万国,服苗干羽舞两阶。 宣王侧身内修政,常德立武能平淮。 昔人经纶初若缓,欲弃此道非吾侪。 千秋事往踪迹在,岳石款记如湘崖。 文严字丽皆可喜,黄埃蔽没苍藓埋。 当时将佐尽豪杰,想此兵祷陪祠斋。 君曾西迁为拓本,濡麝割蜜亲劘揩。 新篇波澜特浩荡,把卷熟读迷津涯。 褒贤乐善自为美,当挂庙壁为诗牌。

译文:

### 开头背景引入 元和年间讨伐蔡州是多么危险啊!朝廷上众多官员,没有一个能达成一致意见。那些叛贼竟敢在大白天的大街上用利剑刺杀中丞,中丞侥幸没死。中丞带着伤痛入朝拜相,开始商议军事,国家的命运就像更换了几次祭祀用的木材一样跌宕起伏。 ### 裴度出征与战事 裴度在皇上面前慷慨陈词,涕泪横流,发誓要亲自去安抚军队,消除朝廷内部的分歧。他指挥李光颜在洄曲作战,李光颜就像怒吼的猛虎搏击毒蛇和豺狼一样勇猛。李愬能够捕获敌人,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还秘密地请求保全俘虏的完整躯体。半夜里,士兵们冒着严寒奔赴死地作战,大雪湿透了衣衫,连生火取暖都不敢。蔡州城那些无能的守敌已经成了囊中之物,可宫中的使者还在那里像小孩一样啼哭。 ### 对韩愈文章的评价 韩愈描写这些事迹写得尤其俊伟,他认为应该刻在玉牒上,到泰山去燔柴祭天。他想把这些事迹编入诗书传给后代,虽然笔墨技巧高超,但终究有些像滑稽的俳文。 ### 唐朝局势回顾 唐朝从天宝年间国运就开始衰败,朝廷里往往没有忠诚贤良的大臣。各地诸侯横行霸道,纷纷割据一方,国家的疆土怎么能没有分裂呢?德宗末年为了避免战争灾祸,连一支箭都不敢轻易射出,武器都蒙上了灰尘。 ### 宪宗的决心与困难 宪宗刚即位时,大家对他还不信任,但他一心想要扫除朝廷的昏暗阴霾。他想要恢复清明,拯救国家如同拯救日食月食一样,多次下令主管部门捉拿那些像井底之蛙一样的叛贼。可是朝廷的军队伤亡惨重,征收赋税也很困难,千里征战容不得丝毫差错。目光短浅的人只图偷安,这自然不是好计策,有远见的人深谋远虑,或许值得我们怀念。 ### 裴度的功绩 裴晋公(裴度)威武勇猛,既忠诚又有壮志,他的时运恰好与功名相匹配。无论在末世君主的时代是成是败,他的功绩显赫,从古至今有谁会去讥讽指责他呢? ### 历史借鉴与贤人的作为 贤明的韦纯主张赦免北方的叛贼,在仓促之间进行两次征伐,想要两全其美实在太难了。古代的圣君舜帝德化声名传遍万国,用文德感化苗族,让人们拿着盾牌和羽饰在台阶两旁跳舞。周宣王侧身修行内政,依靠道德和武力平定了淮夷。古人治理国家起初看似缓慢,但想要放弃这种治国之道可不是我们应该做的。 ### 结尾相关 千秋的往事虽然已经过去,但踪迹还在,就像泰山上的石碑刻记,如同湘江边的崖壁石刻。碑文严谨,字体秀丽,都十分惹人喜爱,可惜被黄色的尘埃遮蔽,被苍绿的苔藓掩埋。当年的将领和佐官都是豪杰之士,想来他们在战前祈祷时还参加过祭祀斋戒。你曾经到西边去拓印碑文,亲自用濡湿的麝粉和蜂蜜擦拭石碑。你新写的诗篇气势波澜壮阔,我拿着诗卷熟读,都快迷失在这诗的意境中了。你褒扬贤良、乐于行善,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德,你的诗应该挂在庙宇的墙壁上,当作诗牌供人欣赏。
关于作者
宋代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