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七弟有庆新居二百四十言次韵和之

勿谓衡茅陋,门墙亦仅全。 山连京岘外,水接漕渠边。 乔木傍行列,幽花晚秀妍。 子孙环舍后,兄弟对斋前。 树果非求息,临流靡察渊。 卜邻同晏宅,任地得周廛。 往复康庄路,过从乡里贤。 招来三径士,疏引一人泉。 金谷虽惭石,蜗庐已胜先。 烝尝时近享,香火道心虔。 左右冈兼阜,纵横陌与阡。 思归诚久矣,到此是终焉。 篱援丛芳枳,庭除绕碧鲜。 尚之南学远,休琏北邙偏。 街柳长垂带,堤榆未坠钱。 窗闲靖节傲,梧老惠施眠。 去国魂劳断,铭恩骨待镌。 幸安蓬户奥,乌用铁枢坚。 刁岭东隅见,林庄几世传。 杉松高掩抱,岩麓势联绵。 构筑多遗址,经营信昔缘。 毋劳借官地,便可入寥天。 歌哭于斯室,耕桑待有年。 谁知真趣在,平地即神仙。

译文:

不要说这简陋的茅屋不好,它的门墙好歹也还算完整。 屋子外面青山连绵,一直延伸到京岘山之外;门前流水潺潺,与漕渠相互连通。 高大的树木在屋旁整齐排列,清幽的花朵在晚些时候绽放得艳丽多姿。 子孙们在房舍后面环绕嬉戏,兄弟们在书斋前相对而谈。 种植果树并非为了获取利息,临近水流也不刻意去洞察深渊的奥秘。 选择邻居就如同晏婴那样注重品行,选择的宅地就像周朝的集市那样便利。 在宽阔平坦的大路上来来往往,与乡里的贤达之士相互交往。 邀请那些隐居的贤士前来相聚,疏通引导出一汪清泉。 虽然比不上石崇的金谷园那般奢华,但这简陋的蜗居也已胜过从前。 按时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怀着虔诚的心焚香礼佛。 屋子左右有山冈和土丘环绕,田野间纵横交错着阡陌小路。 我想要归隐田园的想法已经很久了,来到这里就打算在此终老一生。 篱笆上攀爬着芬芳的枳树,庭院里环绕着碧绿的苔藓。 尚之的南学已成为遥远的过去,休琏的北邙也显得有些偏远。 街道旁的柳树垂下长长的枝条,就像飘动的丝带,堤岸上的榆树还未落下榆钱。 我能像陶渊明那样闲适地坐在窗边,悠然自得;也能如惠施那样在老梧桐树下安然入眠。 离开朝廷后我魂牵梦绕,铭记着皇恩,仿佛要将其刻在骨头上。 幸好能安心地住在这简陋的茅屋之中,又哪里需要坚固的铁门呢? 从这里可以望见刁岭的东隅,林庄已经传承了好几代。 高大的杉松相互遮掩环抱,山峦的山麓连绵不断。 这里有很多过去建筑留下的遗址,如今在此经营也算是往昔的缘分。 不必麻烦去借用官府的土地,在这里就可以与广阔的天空相接。 可以在这屋子里尽情地歌唱与哭泣,等待着几年后能在这里安心地耕种和养蚕。 谁能知道这其中真正的乐趣呢,在这平凡的地方就能体验到神仙般的生活。
关于作者
宋代苏颂

(1020—1101)泉州同安人,徙居丹阳,字子容。苏绅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知江宁。皇祐五年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迁集贤校理,编定书籍。英宗即位,为度支判官。神宗立,擢知制诰,知审刑院,因奏李定拜官不合章法,落知制诰,出知婺州。元丰初,权知开封府,改沧州。奉旨编纂《鲁卫信录》。哲宗元祐初,除吏部尚书兼侍读,以邃于律历提举研制新浑仪。元祐七年拜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相务使百官守法遵职,量能授任。后罢知扬州,徙河南。绍圣末致仕。有《苏魏公集》、《新仪象法要》、《本草图经》。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