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诸君观画鬼拔河

关中古有拔河戏,传闻始盛隋唐世。 长𫄠百尺人两朋,递以勇力相牵制。 芳华乐府务夸大,黎园公卿谩轻肆。 拔山扛鼎乌足矜,引绳排根非胜事。 当时好尚人竞习,鬼物何为亦能是。 展吴画格入神品,陆法尤长写灵异。 蒲津古寺笔迹奇,世疑二子之𥿡置。 旗门双立众鬼环,大石当中坐渠帅。 蓬头圜目互奋踊,植鼓扬桴各凌厉。 东西挽引力若停,赋彩自分倾夺势。 画来已历数百年,墙壁岿然今不废。 观风使者集贤翁,每游其下几忘味。 因令搨手裂齐纨,横卷传看得形似。 精神气韵信瓌诡,毫发轻浓皆仿佛。 持来都下示朋僚,一见飘然动诗思。 诸公诗豪固难敌,形容物象尤精致。 气完语健隽众口,二子声名转增贵。 予观昔之善画者,心手规橅无不至。 穷奇极怪千万端,特出一时之用意。 鬼神冥漠不可诘,岂有便能人勇智。 仙官佛像亦如斯,变态随时转奇丽。 遂令来者信有说,塔庙从而增侈费。 后贤虽欲究端倪,竟亦无由革颓弊。 因知怪诞一崇长,渐靡成风滋巧伪。 兹图他日遂流传,更使人心惑魑魅。

译文:

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有拔河这种游戏,传说它在隋唐时期开始盛行起来。 那拔河用的长绳足有百尺,两边各站着一群人,大家都凭借着自身的勇力相互拉扯、牵制。那些描写拔河的华美乐府诗往往喜欢夸大其词,而宫廷梨园中的公卿们也随意放纵地参与其中。像项羽那样拔山扛鼎的力气又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拔河时众人拉扯绳子、排挤对手也并非什么了不起的事。 在当时,这种拔河风尚很受人们喜爱,大家都竞相学习参与,可奇怪的是,鬼物怎么也会拔河呢? 有吴道子那样绘画技艺达到神品境界的画家,陆探微的画法尤其擅长描绘灵异事物。蒲津古寺里有笔迹奇特的画作,世人都怀疑是吴道子和陆探微的杰作。 画面上,旗帜分立两旁,众多鬼物环绕着,中间一块大石上坐着鬼的首领。那些鬼物们头发蓬乱、眼睛圆睁,互相奋勇跳跃,敲着战鼓、扬起鼓槌,个个都气势汹汹。东西两边的鬼拉扯绳子的力气似乎僵持住了,从色彩的表现上也能看出它们相互倾轧争夺的态势。 这幅画创作出来已经历经了几百年,那绘有画作的墙壁至今还完好地保留着。负责观察风俗的使者、集贤院的老学者,每次到这墙壁下观赏,几乎都忘了滋味。 他还让人用细绢把画拓下来,横向展开的画卷把画中的情景展现得栩栩如生。画中鬼物的精神气韵确实奇特怪异,每一根毫发、色彩的浓淡都仿佛真实存在一般。 把这幅拓画拿到京城给朋友们看,大家一见到就飘飘然地引发了诗兴。各位诗坛豪杰本来就难以匹敌,他们形容画中物象更是十分精致。他们的诗气势饱满、语句刚健,被众人称赞,也让吴道子和陆探微的声名更加显贵了。 我看古代那些擅长绘画的人,心思和手法在临摹创作时无所不至。他们画出了千万种奇奇怪怪的事物,只不过是出于一时的创作意图。 鬼神处于幽冥之中难以探究,难道它们真的能像人一样有勇有智吗?仙官佛像也是如此,它们的形态随着时间不断变化得更加奇异美丽。 这就使得后来的人相信这些说法,塔庙也因此增加了奢侈的费用。后世的贤才虽然想要探究其中的缘由,最终也没办法革除这种不良的风气。 由此可知,一旦怪诞的事物被推崇助长,就会逐渐形成风气,滋生出巧妙的虚伪。这幅画如果日后继续流传下去,更会让人们的心灵被魑魅般的怪诞所迷惑。
关于作者
宋代苏颂

(1020—1101)泉州同安人,徙居丹阳,字子容。苏绅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知江宁。皇祐五年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迁集贤校理,编定书籍。英宗即位,为度支判官。神宗立,擢知制诰,知审刑院,因奏李定拜官不合章法,落知制诰,出知婺州。元丰初,权知开封府,改沧州。奉旨编纂《鲁卫信录》。哲宗元祐初,除吏部尚书兼侍读,以邃于律历提举研制新浑仪。元祐七年拜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相务使百官守法遵职,量能授任。后罢知扬州,徙河南。绍圣末致仕。有《苏魏公集》、《新仪象法要》、《本草图经》。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