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板谣

麻姑亲采扶桑木,镂脆排焦其数六。 双成捧立王母前,曾按瑶池白云曲。 几时流落来人间,梨园部中齐管弦。 管弦才动我能应,知音审乐功何全。 吴宫女儿手如笋,执向玳筵为乐准。 数声慢,仙人屐齿下云栈。 老狐腊月渡黄河,缓步轻轻踏冰片。 数声急,空江雹打渔翁笠。 鲛人泣对水精盘,满把珠玑连泻入。 划然一声送曲彻,由基射透七重札。 金罍冷落阒无闻,陇头冻把泉声绝。 律吕与我数自齐,丝竹望我为宗师。 总驱节奏在术内,歌舞之人无我欺。 所以唐相牛僧孺,为文命之为乐句。

译文:

传说麻姑亲自去采摘了扶桑木,精心雕刻,做成了六块拍板,它们质地脆弱,表面还有些焦痕。弄玉(双成)手捧拍板站立在西王母面前,曾经在瑶池演奏《白云曲》时就使用过它们。 也不知什么时候,这拍板流落到了人间,在梨园里和管弦乐器一起配合演奏。只要管弦乐器一响,我这拍板就能与之相应和,在辨别音律、掌控音乐方面的功能是多么全面啊。 吴国宫廷里那些手指如春笋般纤细的歌女们,手持着拍板在华美的筵席上,以此来为音乐确定节奏。 当拍板缓慢敲击出几声时,就好像仙人穿着木屐从云端的栈道上缓缓走下来。又好似腊月里一只老狐狸渡过黄河,脚步轻轻,慢慢地踏在冰片之上。 而当拍板急促敲击时,仿佛空旷的江面上冰雹不断地打在渔翁的斗笠上。就如同鲛人对着水精盘哭泣,大把的珍珠接连不断地倾泻而下。 突然一声清脆的拍板声响起,一曲终了,这声音就像养由基一箭射透了七层铠甲一样干脆有力。紧接着,就如同金杯中酒已冷,四周寂静无声,又好像陇头的泉水在严寒中冻结,声音也断绝了。 音律的标准和我拍板的节奏自然契合,丝竹乐器都把我当作宗师来仰望。我能够完全掌控音乐的节奏,那些唱歌跳舞的人都不敢违背我的节拍。 所以唐代的宰相牛僧孺,写文章时把我拍板称作“乐句”。
关于作者
宋代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