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十六韵

艳绝百花惭,花中合面南。 赋诗情莫倦,中酒病先甘。 国色浑无对,天香亦不堪。 遮须施锦障,戴好上瑶簪。 苞拆深擎露,枝拖翠出蓝。 半倾留粉蝶,微亚摘宜男。 邻妓临粧妬,胡蜂得蕊贪。 忽翻晴吹动,浓睡晚烟含。 话别年经一,相逢月又三。 遣吾挦白发,为尔换新衫。 池馆邀宾看,衙庭放吏参。 仙娥喧道院,魔女逼禅庵。 乱折窠难惜,分题韵更探。 歌欢殊未厌,零落痛曾谙。 谷雨供汤沐,黄鹂助笑谈。 颜生如见此,未免也醺酣。

译文:

这牡丹艳丽到极致,让百花都自惭形秽,它在花的世界里,理应尊居南面称王。 诗人为它赋诗的兴致丝毫不减,即便因赏牡丹而醉酒,这醉意仿佛也变得美妙,病中的感觉都成了甘甜。 它那倾国倾城的姿色,世间根本没有能与之匹敌的;那宛如天赐的芬芳,其他花香也难以与之相提并论。 为了保护它,得像石崇当年那样设置锦障;若把它戴在头上,就如同插上了珍贵的瑶簪。 花骨朵绽开时,仿佛深情地擎着露珠;翠绿的枝条伸展,比那湛蓝的天色还要清新夺目。 花朵微微倾斜,像是在挽留粉蝶;轻轻低垂的模样,似乎在等待人们来采摘宜男草(古人认为宜男草可求子,此处用“宜男”增添文化意趣)。 邻家的歌妓对着牡丹梳妆,都会心生妒忌;胡蜂一旦闻到花蕊的香气,就贪婪地不肯离去。 忽然间,晴朗的微风拂过,花朵轻轻翻动;傍晚的烟雾弥漫,牡丹仿佛在其中沉睡。 与牡丹分别已经过去一年,再次相逢又过了三个月。 它让我不自觉地揪着自己的白发,还让我换上新的衣衫来好好欣赏它。 在池边亭馆里,我邀请宾客一同观赏;在衙门庭院中,也让官吏们来参拜这花中王者。 它的美丽引来了如同仙女般的佳人在道观中喧闹;又好似魔女一样,搅得禅庵都不得安宁。 人们肆意地折下牡丹,也顾不上爱惜花枝;大家分题赋诗,更深入地探寻诗韵。 歌声欢笑让人意犹未尽,可我也曾深切地体会过它凋零时的痛苦。 谷雨时节,雨水如同为牡丹提供了一场沐浴;黄莺欢快的啼鸣,像是在为人们的笑谈助兴。 要是颜回见到这样的牡丹,恐怕也会沉醉其中,难以自拔。
关于作者
宋代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