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负材气,弱冠游穷边。 麻衣揖巨公,决策期万全。 谓言叛羌背,坐可执而鞭。 意趣小参差,万金莫留连。 中年更折节,六籍事精研。 羲农讫周孔,上下皆贯穿。 造次循绳墨,儒行无少愆。 师道久废阕,模范几无传。 先生力振起,不绝尚联绵。 教人学虽博,要以礼为先。 庶几百世后,复覩三王前。 释老比尤炽,群伦将荡然。 先生论性命,指示令知天。 声光动京师,名卿争荐延。 寘之石渠阁,岂徒修简编。 丞相正自用,立有荣枯权。 先生不可屈,去之归卧坚。 孤嫠聚满室,糊口耕无田。 欣欣茹藜藿,皆不思肥鲜。 近因诏书起,寻取病吿旋。 旧庐不能到,丹旐风翩翩。 人生会归尽,但问愚与贤。 借令阳虎寿,讵足骄颜渊。 况于朱紫贵,飘忽如云烟。 岂若有清名,高出太白巅。 门人俱绖带,雪涕会松阡。 厚终信为美,继志仍须专。 读经守旧学,勿为利禄迁。 好礼效古人,勿为时俗牵。 修内勿修外,执中勿执偏。 当令洙泗风,郁郁满秦川。 先生傥有知,无憾归重泉。
子厚先生哀辞
译文:
子厚先生有着非凡的才华和气概,二十岁时就游历到荒远的边疆。他身着麻衣,以礼拜见那些权贵人物,为国家大事出谋划策,期望能做到万无一失。他说那些叛乱的羌人,轻易就能将其擒获并加以惩戒。可因为想法和当权者稍有不同,即便有优厚的待遇也毫不留恋。
到了中年,先生改变志趣,专心深入地研究儒家的六部经典。从伏羲、神农一直到周公、孔子,上下的学问都融会贯通。他言行举止时刻遵循规矩准则,在儒者的操行方面没有丝毫过错。当时为师之道已经荒废很久,做学问的典范几乎失传。先生努力振兴,使得这一传统得以延续不断。
先生教导学生,虽然学问涉及广泛,但关键是以礼义为先。他希望几百年之后,能再次看到上古三王之前那样的盛世景象。当时佛教和道教特别兴盛,社会风气眼看就要混乱无序。先生探讨人的本性和天命,指引人们认识天理。
先生的声名震动了京城,有名望的公卿都争着举荐他。若把他安置在石渠阁这样的藏书之所,他哪里仅仅是编写史书呢。然而丞相正独揽大权,掌握着官员的荣辱升降。先生不肯屈服,坚决辞官回家隐居。家中满是孤儿寡妇,生活艰难,连糊口的田地都没有。但先生却欣然地吃着野菜,一点也不向往肥美的食物。
最近先生因为诏书征召而复出,不久却因病告归。最终连老家的旧居都没能回到,灵旗在风中飘扬。
人生终究都会走向尽头,关键要看是愚笨还是贤能。就算像阳虎那样长寿,又哪里值得向颜回炫耀呢。更何况那些高官显贵,就像飘忽的云烟一样转瞬即逝。哪里比得上先生有清白的名声,高过那太白山顶。
先生的学生们都系着丧服,流着眼泪在墓地聚集。好好地为先生办理后事确实是好事,但继承先生的志向更要专心。要诵读经典,坚守旧有的学问,不要被功名利禄所诱惑。要崇尚礼仪,效仿古人,不要被世俗风气所左右。要修养内心而不是注重外在,要秉持中正之道而不偏执一端。应当让孔子倡导的优良学风,在秦川大地兴盛起来。先生倘若泉下有知,也会毫无遗憾地长眠于九泉之下了。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