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君谟黼扆箴

常读贾谊书,爱其极理乱。 言入笔未干,绛灌舌如钻。 文帝不肯为,万世为扼腕。 汉道竟龌龊,席莫一日暖。 今读君谟箴,句句到伊旦。 窥国见肺肝,欲取以手浣。 何啻可痛哭,一一中世患。 设施有隆理,如肉以丳贯。 可作天下药,其应疾和缓。 非独起国痿,虏颈坐可绊。 圣贤方相逢,辨别绛与灌。 万不使斯言,以为后世恨。

译文:

我常常阅读贾谊的文章,十分喜爱他对国家治乱的深刻剖析。他的话语刚落笔,文字还未干呢,周勃、灌婴这些人就像舌如尖钻一般,在汉文帝面前诋毁他。汉文帝不肯采纳贾谊的建议,这让后世之人都为之惋惜,扼腕长叹。 汉朝的治国之道最终显得局促狭隘,皇帝的位子都没坐热乎,国家也没得到很好的治理。如今我读蔡君谟的《黼扆箴》,文中句句都如同伊尹、周公旦的言论般精妙。读着它,就好像能直接看透国家的症结所在,仿佛能用手把国家的问题掏出来清洗一番。 这篇文章所揭示的问题何止是让人痛哭流涕啊,每一条都精准地击中了当时社会的弊病。它所提出的治理办法有清晰的逻辑和条理,就如同用竹签把肉块串起来一样有序。 它可以成为治理天下的良方,效果就像医和、医缓这两位古代名医治病那样显著。它不仅能让国家摆脱萎靡不振的状态,还能轻松制服北方的敌人。 如今圣贤的君主和贤能的臣子正好相逢,应该能够分辨出像周勃、灌婴那样的小人。千万不能让蔡君谟这样的良言不被采纳,以免留下让后世遗憾的事情。
关于作者
宋代黄庶

黄庶(一○一九~一○五八),字亚夫(或作亚父),晚号青社。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庭坚父。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时年二十五(《伐檀集自序》)。其后历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同上书)。以其诗文及交游事迹考之,初幕长安,庆历末徙凤翔,旋随宋祁幕许州。后随晏殊重幕长安。皇祐三年(一○五一),又改幕许州,受知于文彦博。五年,文彦博徙知青州,辟庶为通判(清光绪《益都县图志·官师志》)。至和中,摄知康州。嘉祐三年,卒于任所,年四十。事见《黄氏金字牒谱》。曾自编《伐檀集》,《宋史·艺文志》著录《黄庶集》六卷,已佚。今仅存《伐檀集》二卷,卷上为诗。 黄庶诗,以明嘉靖六年乔迁订补本《伐檀集》(《山谷全集》附刻)为底本(藏江西省图书馆,有叶德辉亲笔跋),校以清乾隆缉香堂本(简称缉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同治南城宜秋馆据明滇中李友梅本校刊本(简称宜本),清光绪黄菊秋翻刻《山谷全书》附刻本(简称黄本)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