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乐治情性,故使风俗完。 郑卫入人耳,雅正声日殚。 教化走薄恶,靡靡如转丸。 全音不可见,来往寂寞间。 我疑至和意,独落诗人肝。 或以鸣道德,或以伤忧患。 存者三百篇,兴寄青与丹。 至今如清风,留在乔木端。 敦厚久衰落,坐见王泽干。 后世其得者,或谒道之门。 失者抱大羹,竞下咸与酸。 最晚李杜出,遂将风雅坛。 内以康心脾,睥睨万物根。 予早酷爱慕,强把屈瓠钻。 当食对藜藿,诵之若熊蹯。 崔子我同好,韵宇嗟璞浑。 其诗长于适,意趣犹捭豚。 巨轴逾百篇,抵我轻玙璠。 得之忘睡眠,夜拭瞳膜昏。 若游金貂市,时见太古冠。 淡泊路久茀,共约锄榛菅。 当结明月期,与君酌醇源。
谢崔象之示诗稿
译文:
古代的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性,所以能使社会风俗保持完善美好。
而郑、卫之地的靡靡之音一旦传入人们耳中,雅正的音乐之声就日益衰微了。
社会的教化走向浅薄恶劣,就像滚动的弹丸一样迅速且难以控制。
纯正完美的音乐再也见不到了,只能在寂寞的时光里徘徊感叹。
我怀疑那最为和谐美好的意韵,唯独落在了诗人的心中。
诗人们有的用诗歌来宣扬道德,有的用诗歌来抒发忧患之情。
留存下来的《诗经》三百篇,寄托着诗人赤诚的情感。
直到如今,它们就像清爽的风,停留在高大的树木顶端。
诗教的敦厚之风早已衰落,眼看着王朝的恩泽也日渐干涸。
后世那些领悟诗歌真谛的人,或许叩开了道的大门。
而那些没领悟的人,虽然捧着最本真的诗歌,却竞相添加各种世俗的味道。
到了后来,李白和杜甫出现了,他们主宰了风雅的诗坛。
他们的诗歌对内能够滋养人的内心,让人看清世间万物的根本。
我很早就对他们的诗歌极为爱慕,努力钻研诗歌创作,就像拿着弯曲的瓠瓜去钻孔一样艰难。
吃饭的时候面对着粗茶淡饭,诵读着他们的诗却感觉像吃了熊掌一样美味。
崔子和我有共同的爱好,他的气质如同未经雕琢的璞玉般淳朴。
他的诗擅长表达闲适之情,意趣就像刚打开的小猪一样充满生机。
他拿了超过百篇的诗稿送给我,这对我来说比美玉还珍贵。
我得到诗稿后连睡觉都忘了,夜里还擦去昏花的眼膜仔细阅读。
读他的诗就像在繁华的集市中,时不时能见到古人的帽子,古朴又独特。
淡泊自然的诗歌创作之路已经很久没人走了,我们约定一起铲除道路上的杂草榛莽。
我们要相约在明月之下,一起品尝诗歌醇美的源头。
关于作者
宋代 • 黄庶
黄庶(一○一九~一○五八),字亚夫(或作亚父),晚号青社。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庭坚父。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时年二十五(《伐檀集自序》)。其后历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同上书)。以其诗文及交游事迹考之,初幕长安,庆历末徙凤翔,旋随宋祁幕许州。后随晏殊重幕长安。皇祐三年(一○五一),又改幕许州,受知于文彦博。五年,文彦博徙知青州,辟庶为通判(清光绪《益都县图志·官师志》)。至和中,摄知康州。嘉祐三年,卒于任所,年四十。事见《黄氏金字牒谱》。曾自编《伐檀集》,《宋史·艺文志》著录《黄庶集》六卷,已佚。今仅存《伐檀集》二卷,卷上为诗。 黄庶诗,以明嘉靖六年乔迁订补本《伐檀集》(《山谷全集》附刻)为底本(藏江西省图书馆,有叶德辉亲笔跋),校以清乾隆缉香堂本(简称缉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同治南城宜秋馆据明滇中李友梅本校刊本(简称宜本),清光绪黄菊秋翻刻《山谷全书》附刻本(简称黄本)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