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池十里近,遭匝风物饱。 南山若户屏,登临四时好。 我初来长安,脚拟朝夕到。 缠绵簿书间,拘窘若囚盗。 一岁无几至,荏苒成吏考。 夜夜千顷月,只供钓鱼老。 平生林泉心,探奇欲倾倒。 咫尺迺尚尔,满意宁可保。 君官苦近市,危坐若林槁。 偷闲呶呶中,跃马志{高交}暴。 登览足意思,满腹若瑰宝。 归来成新诗,使我愧怀抱。
答王甫判官示游兴庆池之作
译文:
城东的兴庆池离得很近,周边环绕着丰富美妙的风景。南边的山峦就像门户前的屏风,无论什么时候去游览,景色都十分宜人。
我刚来到长安的时候,心里想着早晚都要去那池边看看。可却被繁琐的公文事务纠缠,就像被囚禁的盗贼一样处处受拘束。一年到头也去不了几次,不知不觉就到了考核官吏政绩的时候。那兴庆池夜夜都有洒落在千顷水面上的月色,可我却无缘欣赏,只能白白便宜了那些钓鱼的老翁。
我平生就热爱山林泉石,一心想要尽情探寻其中的奇景。可这近在咫尺的兴庆池我都难以得偿所愿,更别指望能满足我其他的心愿了。
你为官的地方靠近喧闹的街市,正襟危坐处理事务时,就像枯木一样毫无生气。但你却能在繁忙喧闹中抽出空闲,跃马扬鞭去游览兴庆池,满怀豪情壮志。你登上池边游览,收获了满满的灵感,心中就像藏着无数珍宝。回来后还创作了新诗,这让我心里满是愧疚。
关于作者
宋代 • 黄庶
黄庶(一○一九~一○五八),字亚夫(或作亚父),晚号青社。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庭坚父。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时年二十五(《伐檀集自序》)。其后历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同上书)。以其诗文及交游事迹考之,初幕长安,庆历末徙凤翔,旋随宋祁幕许州。后随晏殊重幕长安。皇祐三年(一○五一),又改幕许州,受知于文彦博。五年,文彦博徙知青州,辟庶为通判(清光绪《益都县图志·官师志》)。至和中,摄知康州。嘉祐三年,卒于任所,年四十。事见《黄氏金字牒谱》。曾自编《伐檀集》,《宋史·艺文志》著录《黄庶集》六卷,已佚。今仅存《伐檀集》二卷,卷上为诗。 黄庶诗,以明嘉靖六年乔迁订补本《伐檀集》(《山谷全集》附刻)为底本(藏江西省图书馆,有叶德辉亲笔跋),校以清乾隆缉香堂本(简称缉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同治南城宜秋馆据明滇中李友梅本校刊本(简称宜本),清光绪黄菊秋翻刻《山谷全书》附刻本(简称黄本)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