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室长庆州宁觐

我爱孟坚文学饱,持笔去作将军客。 铺张大汉征北功,手携直上燕然刻。 千载事挂单于眼,至今犹若擒白黑。 几年羌夷疮一方,窟穴未扫壮士瘠。 我生南方长诗书,爱国区区肺如炙。 欲于塞外勒姓名,往往夜梦贺兰石。 一来长安事刀笔,驽骀不展刍粟力。 峨峨李公邦之梓,声载百郡理霹雳。 今年权佩庆州印,上马威至吞秋色。 羌夷奔走若奴婢,剺面童子嗔可掴。 白头庆民能记数,前时太守有阴德。 试求园中手栽树,边人应作甘棠惜。 老幼事公如父兄,妥帖不敢相干极。 子来别我省塞上,霜风渐著边树赤。 尘埃恨绊不得往,安得钻肩生羽翼。 子今才华笔端富,山川去入风雅国。 黄云白草牛羊肥,区落鸡犬晴历历。 将诗写作聚米图,归来为我一指画。

译文:

我欣赏像班固那样饱读文学经典的人,你如今手持笔墨去做将军的幕僚。 你要铺陈宣扬大宋征讨北方的功绩,就如同当年班固随窦宪直上燕然山刻石记功一样。 那千年之前的燕然勒功之事,在单于眼中留下深刻印记,至今想起来就像清楚地看见棋子被擒获一般。 多年来羌夷侵扰,让这一方土地满目疮痍,他们的巢穴尚未被扫除,壮士们为此操劳而消瘦。 我生长在南方,自幼沉浸在诗书之中,心中怀着对国家的赤诚热爱,如同肺腑被火炙烤。 我渴望在塞外留下自己的姓名,常常在夜里梦到贺兰山上的石头。 可来到长安后只能从事文案工作,就像劣马空有草料却无法施展力量。 高大伟岸的李公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他的声名传遍百郡,处理政务雷厉风行。 今年他暂代庆州知州之职,跨上战马,威风凛凛,仿佛能吞尽秋天的景色。 羌夷之人见了他就像奴婢一样四处奔逃,那些哭闹的孩童也会被嗔怪而想打他一巴掌。 庆州的白头老人能记得,以前有太守曾施下阴德。 试着去寻找太守在园中亲手栽种的树木,边塞的百姓应该会像珍惜甘棠树一样珍惜它。 当地的老幼对待李公如同对待自己的父兄,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不敢有过分的行为。 你前来与我告别,要去塞上看望父亲,此时霜风渐起,边塞的树木都被染成了红色。 可惜我被世俗的尘埃所羁绊,不能一同前往,真希望肩膀上能生出翅膀。 你如今才华横溢,笔下富有文采,即将进入那充满风雅的山川之地。 那里黄云飘荡,白草摇曳,牛羊肥壮,村落里鸡犬之声在晴朗的天气里清晰可闻。 你把所见之景写成诗,就如同绘制一幅聚米图,归来时为我详细地指点描绘。
关于作者
宋代黄庶

黄庶(一○一九~一○五八),字亚夫(或作亚父),晚号青社。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庭坚父。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时年二十五(《伐檀集自序》)。其后历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同上书)。以其诗文及交游事迹考之,初幕长安,庆历末徙凤翔,旋随宋祁幕许州。后随晏殊重幕长安。皇祐三年(一○五一),又改幕许州,受知于文彦博。五年,文彦博徙知青州,辟庶为通判(清光绪《益都县图志·官师志》)。至和中,摄知康州。嘉祐三年,卒于任所,年四十。事见《黄氏金字牒谱》。曾自编《伐檀集》,《宋史·艺文志》著录《黄庶集》六卷,已佚。今仅存《伐檀集》二卷,卷上为诗。 黄庶诗,以明嘉靖六年乔迁订补本《伐檀集》(《山谷全集》附刻)为底本(藏江西省图书馆,有叶德辉亲笔跋),校以清乾隆缉香堂本(简称缉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同治南城宜秋馆据明滇中李友梅本校刊本(简称宜本),清光绪黄菊秋翻刻《山谷全书》附刻本(简称黄本)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