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娑庭中树,老大千年枝。 百弓蔽赫日,四座生凉飔。 影怪疑龙蛇,声和认埙篪。 未被斧斤赏,敢辞尘埃欺。 轮囷壮士叹,冷淡童子嗤。 盘根得地固,挺材本天资。 枌榆谩百尺,杞柳徒一围。 节坚费刻画,莫讶绳墨迟。 枝狂跃蛟虬,瘿怪蹲熊罴。 有时相摩击,往往霹雳飞。 筛月碎玉散,障日翠幄垂。 腹空懒龙卧,实少饥禽悲。 败叶童仆憎,清阴儿女嬉。 堂萱小人态,阶药老婢姿。 春禽似竽笙,夏蜩若羹糜。 提孩不出户,知时如耆龟。 得成孤高状,敢忘毫末时。 身遭藤萝蔽,心与松柏期。 晨烟拂杪起,落日侵梢齐。 老蠹病其中,啄木为良医。 公输不在世,志士空嗟咨。 止知楩柟高,苦厌樗栎卑。 大屋必欲构,老匠宁终遗。 栋梁如采收,散材安足知。
庭树联句枝字为韵
译文:
庭院中那棵树姿态优美,它的枝干历经千年,显得粗壮而沧桑。
它那巨大的树冠,能遮蔽炎炎烈日,让周围的人都感受到清凉的微风。
树影形态怪异,让人怀疑是龙蛇在舞动;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和谐动听,好似埙和篪演奏出的美妙乐曲。
这树还没得到工匠们的赏识,也只能默默忍受尘埃的侵扰。
它盘曲的枝干让壮士为之感叹,而朴素的模样却被孩童嘲笑。
它扎根大地,盘根错节,根基稳固,挺拔的材质本就是天生的资质。
那些枌榆虽然长得有百尺高,杞柳虽然有一围粗,却都比不上它。
它的枝干质地坚硬,很难雕刻,也别怪工匠们迟迟不用绳墨来量取。
它的树枝张狂得好似蛟龙在跳跃,树瘤怪异得如同蹲伏的熊罴。
树枝有时相互摩擦碰撞,仿佛会迸发出霹雳般的声响。
月光透过枝叶的缝隙筛落下来,如同破碎的玉片散落在地上;它又像翠绿色的帐幕垂下来,遮挡住炽热的阳光。
树的中间是空的,就像懒龙卧在那里;果实稀少,让饥饿的鸟儿为之悲叹。
掉落的败叶让童仆们厌烦,而那清凉的树荫却成了孩子们嬉戏玩耍的好地方。
堂前的萱草就像小人一样扭捏作态,台阶旁的药草如同老婢一般缺乏风姿。
春天,鸟儿的叫声就像竽笙吹奏的音乐;夏天,蝉鸣声好似那浓稠的羹汤一样让人烦闷。
小孩子不用出门,通过这棵树就能知晓时节的变化,就像那些经验丰富的老人一样。
这树长成了孤高的姿态,也不敢忘记自己当初还是毫末小树苗的时候。
它虽然被藤萝遮蔽,但内心却有着和松柏一样的志向。
清晨的烟雾从树梢上拂起,落日的余晖与树梢平齐。
树里面生了老蠹虫,啄木鸟就成了它的良医。
可惜公输班这样的能工巧匠已经不在世上了,有志之士只能白白地叹息。
人们只知道楩柟高大,却厌恶樗栎的低矮。
要是想建造大房子,技艺高超的老工匠难道会一直遗漏它吗?
如果它能被采去做栋梁,那些散材又哪里值得一提呢。
关于作者
宋代 • 黄庶
黄庶(一○一九~一○五八),字亚夫(或作亚父),晚号青社。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庭坚父。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时年二十五(《伐檀集自序》)。其后历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同上书)。以其诗文及交游事迹考之,初幕长安,庆历末徙凤翔,旋随宋祁幕许州。后随晏殊重幕长安。皇祐三年(一○五一),又改幕许州,受知于文彦博。五年,文彦博徙知青州,辟庶为通判(清光绪《益都县图志·官师志》)。至和中,摄知康州。嘉祐三年,卒于任所,年四十。事见《黄氏金字牒谱》。曾自编《伐檀集》,《宋史·艺文志》著录《黄庶集》六卷,已佚。今仅存《伐檀集》二卷,卷上为诗。 黄庶诗,以明嘉靖六年乔迁订补本《伐檀集》(《山谷全集》附刻)为底本(藏江西省图书馆,有叶德辉亲笔跋),校以清乾隆缉香堂本(简称缉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同治南城宜秋馆据明滇中李友梅本校刊本(简称宜本),清光绪黄菊秋翻刻《山谷全书》附刻本(简称黄本)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