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石池潭

吾家溪潭动百尺,坐见游鱼可倒指。 月明无风水不动,钩丝鉴中出朱鲤。 乘闲具酒席草岸,呼网一举常百尾。 鲙霜炙玉眠鸱夷,树挂落日醉不起。 几年手板负青山,趁鱼舷声不入耳。 凉秋九月役吏事,瘦马奔走黄叶里。 有酒不得好景饮,访古或问刍牧子。 指我石池十里近,苍苔畏崖碧无底。 楚王北游叹寂寞,创奇造幽有遗址。 我来徘徊知是否,废兴尽可付流水。 仿佛故溪在吾目,濯手漱齿有余思。 开樽喜与风景遇,芦花入杯劝人醉。 渔翁有意助酒卮,青竹尽日垂空饵。 我疑溪灵靳异景,不遣红鳞满人意。 人生天地未归客,计较贵贱羞犬彘。 当须醉倒载月归,不信乡梦留不止。

译文:

我家附近的溪潭深度动辄就有百尺,我坐在潭边,能清楚地看到潭里游动的鱼儿,甚至可以屈指细数。 在明月高悬的夜晚,没有风,水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我垂下钓丝,从如镜的潭水中钓出红色的鲤鱼。 闲暇的时候,我会在长满青草的岸边摆上酒席,招呼渔人撒网捕鱼,一网下去常常能捕到上百条鱼。把鱼肉切成像霜一样洁白的薄片,把鱼烤得像玉一样色泽诱人,我喝得酩酊大醉,像躺在鸱夷酒器里一样,挂在树上的落日仿佛也在陪着我,我醉得都不想起来。 几年来,我手持手板忙于官场事务,辜负了青山美景,连渔船捕鱼时的舷声都很少听到了。 凉秋九月,我还在为官府的差事奔波,骑着瘦马在黄叶飘零的路上奔走。 有酒却没有好的景致相伴来畅饮,有时去寻访古迹,只能向放牛放羊的孩子打听。 他们给我指明石池的方向,说离这儿只有十里路,石池那里长满苍苔,崖壁险峻,潭水碧绿幽深,一眼望不到底。 当年楚王北游时,感叹此地寂寞,于是在这里创造了奇景和清幽之地,如今还留有遗址。 我来到这里徘徊观望,也不确定这是不是当年的地方,兴衰变迁都可以交给流水带走。 眼前的景象仿佛让我看到了故乡的溪潭,我在这里洗手漱口,思绪万千。 我高兴地打开酒樽,与这美景相遇,芦花仿佛都飘进酒杯,劝我一醉方休。 渔翁好像也有意帮我增添饮酒的兴致,整日拿着青竹钓竿,垂下空饵。 我怀疑是溪中的神灵吝惜这奇异的景色,不让红鲤鱼满足人们的心意。 人生在世就像天地间的过客,还去计较贵贱,真让人羞愧得如同猪狗一般。 我应当醉倒后趁着月色回家,我就不信思乡的梦会一直缠绕着我不停息。
关于作者
宋代黄庶

黄庶(一○一九~一○五八),字亚夫(或作亚父),晚号青社。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庭坚父。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时年二十五(《伐檀集自序》)。其后历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同上书)。以其诗文及交游事迹考之,初幕长安,庆历末徙凤翔,旋随宋祁幕许州。后随晏殊重幕长安。皇祐三年(一○五一),又改幕许州,受知于文彦博。五年,文彦博徙知青州,辟庶为通判(清光绪《益都县图志·官师志》)。至和中,摄知康州。嘉祐三年,卒于任所,年四十。事见《黄氏金字牒谱》。曾自编《伐檀集》,《宋史·艺文志》著录《黄庶集》六卷,已佚。今仅存《伐檀集》二卷,卷上为诗。 黄庶诗,以明嘉靖六年乔迁订补本《伐檀集》(《山谷全集》附刻)为底本(藏江西省图书馆,有叶德辉亲笔跋),校以清乾隆缉香堂本(简称缉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同治南城宜秋馆据明滇中李友梅本校刊本(简称宜本),清光绪黄菊秋翻刻《山谷全书》附刻本(简称黄本)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