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河

汴都峨峨在平地,宋恃其德为金汤。 先帝始初有深意,不使子孙生怠荒。 万艘北来食京师,汴水遂作东南吭。 甲兵百万以为命,千里天下之腑肠。 人心爱惜此流水,不啻布帛与稻粱。 汉唐关中数百年,木牛可以腐太仓。 舟楫利今百于古,奈何益见府库疮。 天心正欲医造化,人间岂无针石良。 窟穴但去钱谷蠹,此水何必求桑羊。

译文:

北宋的都城汴京巍峨地矗立在平原之上,宋朝原本是凭借自身的德政来作为坚固的屏障。 开国的先帝一开始就有着深远的用意,是不想让后世子孙产生懈怠荒废之心。 成千上万艘的船只从北方驶来,为京城运送粮食,汴水于是成了东南地区输送物资的咽喉要道。 百万的军队要依靠它来维持生计,它就如同千里国土的腑脏肠胃一般重要。 人们对这汴河流水十分爱惜,就如同珍惜布帛和稻粱一样。 汉唐时期,关中地区繁荣了数百年,即便依靠木牛流马运输物资,太仓里的粮食也会放坏。 如今水运比古代便利了百倍,可为什么国家的府库却更加亏空了呢? 上天正想着要拯救这个世界,人间难道就没有好的治理办法吗? 只要铲除那些像蛀虫一样侵吞钱财粮食的人,治理好这汴河又何必非要依靠像桑弘羊那样的理财能手呢。
关于作者
宋代黄庶

黄庶(一○一九~一○五八),字亚夫(或作亚父),晚号青社。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庭坚父。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时年二十五(《伐檀集自序》)。其后历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同上书)。以其诗文及交游事迹考之,初幕长安,庆历末徙凤翔,旋随宋祁幕许州。后随晏殊重幕长安。皇祐三年(一○五一),又改幕许州,受知于文彦博。五年,文彦博徙知青州,辟庶为通判(清光绪《益都县图志·官师志》)。至和中,摄知康州。嘉祐三年,卒于任所,年四十。事见《黄氏金字牒谱》。曾自编《伐檀集》,《宋史·艺文志》著录《黄庶集》六卷,已佚。今仅存《伐檀集》二卷,卷上为诗。 黄庶诗,以明嘉靖六年乔迁订补本《伐檀集》(《山谷全集》附刻)为底本(藏江西省图书馆,有叶德辉亲笔跋),校以清乾隆缉香堂本(简称缉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同治南城宜秋馆据明滇中李友梅本校刊本(简称宜本),清光绪黄菊秋翻刻《山谷全书》附刻本(简称黄本)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