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孤山

彭蠡百里南国襟,万顷苍烟插孤岑。 不知天星何时落,春秋不书不可寻。 石怪木老鬼所附,兹乃与水同浮沉。 鸣鸱大藤树下庙,祭血不干年世深。 轴舻千里不敢越,割牲酾酒来献斟。 我行不忍随人后,许国肝胆神所歆。 落帆夜宿白鸟岸,睥睨百遶寒藤阴。 银山大浪独夫险,比干一片崔嵬心。 宦游远去父母国,心病若有山水淫。 江南画工今谁在,拂拭东绢倾千金。

译文:

彭蠡湖绵延百里,是南方地区的重要屏障,广阔无垠的湖面弥漫着苍郁的烟雾,一座孤山挺拔地插入其中。 不知道这山是不是天上的星宿在何时坠落人间形成的,古老的史书里也没有相关记载,难以探寻它的来历。 山上怪石嶙峋,树木古老,仿佛有鬼怪附在上面,这座山就这么随着湖水的涨落而时隐时现。 在那缠绕着粗大藤蔓的树下有一座神庙,庙中祭祀的血迹多年都不曾干涸,可见祭祀的传统已经延续了很久。 绵延千里的船只都不敢轻易越过这座山,船家们纷纷宰杀牲畜、斟酒来向山神献祭。 我不愿像其他人那样随波逐流去祭祀,我以身许国的赤诚肝胆定能得到神灵的认可。 我放下船帆,在栖息着白鸟的岸边夜宿,在寒藤的阴影中来回踱步,细细打量着这座孤山。 那如山般高大的银色浪涛,对于孤身一人的我来说十分危险,但我就像比干一样,有着一颗坚定不移的忠心。 我离家在外做官,远离了家乡和父母,心中的愁闷就像对山水的过度沉迷一般难以排解。 如今江南的画工中谁有高超的技艺呢?我愿意拿出千金,让人展开洁白的绢布,把这大孤山的美景画下来。
关于作者
宋代黄庶

黄庶(一○一九~一○五八),字亚夫(或作亚父),晚号青社。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庭坚父。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时年二十五(《伐檀集自序》)。其后历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同上书)。以其诗文及交游事迹考之,初幕长安,庆历末徙凤翔,旋随宋祁幕许州。后随晏殊重幕长安。皇祐三年(一○五一),又改幕许州,受知于文彦博。五年,文彦博徙知青州,辟庶为通判(清光绪《益都县图志·官师志》)。至和中,摄知康州。嘉祐三年,卒于任所,年四十。事见《黄氏金字牒谱》。曾自编《伐檀集》,《宋史·艺文志》著录《黄庶集》六卷,已佚。今仅存《伐檀集》二卷,卷上为诗。 黄庶诗,以明嘉靖六年乔迁订补本《伐檀集》(《山谷全集》附刻)为底本(藏江西省图书馆,有叶德辉亲笔跋),校以清乾隆缉香堂本(简称缉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同治南城宜秋馆据明滇中李友梅本校刊本(简称宜本),清光绪黄菊秋翻刻《山谷全书》附刻本(简称黄本)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