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满纸籀文废,字法破碎失本根。 中间阳冰入篆室,下笔日与丞相亲。 点画各得万物体,科蚪筋骨千载新。 泉铭学语童子知,大历几字名忽振。 足知古人自负恃,碑岘巨石垂千春。 篆字堆积天下宇,晚得纸本如希珍。 铺舒墙壁动人眼,直木曲铁若可扪。 人为黄土久寂寞,略不讹缺才鳞皴。 我疑山鬼恐漫灭,往往镌凿施斧斤。 公来醉吟江山国,得之爱叹何殷勤。 刻词犹恨纪不足,句句与古风雅邻。 一旦纸贵文字市,粥诗贾篆声云云。 苏梅鸾凤相上下,鄙语燕雀何能群。
拟欧阳舍人古篆
译文:
如今满纸都是隶书,古老的籀文已经被废弃不用了,文字书写的规范和传统破碎不堪,失去了根本。
在这期间,李阳冰进入了篆书的殿堂,他一下笔就仿佛与古代的丞相(指擅长篆书的李斯)亲近起来。他笔下的点画,各自具备了世间万物的形态,那字体有着如蝌蚪文般的筋骨,历经千年依然崭新。
他所写的《缙云县城隍庙记》,连刚学说话的童子都知晓,在大历年间他的几个篆书字一出现,名声便骤然大振。
由此足以看出古人有着很高的自负与才情,他们把文字刻在碑石上,希望能像羊祜的堕泪碑一样流传千古。
曾经篆书遍布天下,可到了后来,得到一张篆书的纸本都如同得到稀世珍宝。
把这纸本篆书铺展挂在墙壁上,十分引人注目,那笔画就像笔直的树木、弯曲的铁器,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
书写这些篆书的人早已化为黄土,长久地沉寂了,而这纸本上的字几乎没有讹误残缺,只是有些像鱼鳞般的皴裂。
我怀疑是山鬼害怕这些字迹磨灭,所以常常拿着斧凿来保护镌刻。
您来到这有山水美景的地方,一边醉饮一边吟诗,得到了这篆书作品,是多么地喜爱和赞叹啊。
您所题的词还遗憾记录得不够详尽,可每一句都与古代的风雅之作相近。
一旦这篆书和您的题诗在文字市场上流传,卖诗卖篆的声音定会热闹非凡。
苏舜钦和梅尧臣的作品犹如鸾凤,能相互媲美,而我这浅薄的话语就像燕雀,怎能与他们同列呢。
关于作者
宋代 • 黄庶
黄庶(一○一九~一○五八),字亚夫(或作亚父),晚号青社。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庭坚父。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时年二十五(《伐檀集自序》)。其后历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同上书)。以其诗文及交游事迹考之,初幕长安,庆历末徙凤翔,旋随宋祁幕许州。后随晏殊重幕长安。皇祐三年(一○五一),又改幕许州,受知于文彦博。五年,文彦博徙知青州,辟庶为通判(清光绪《益都县图志·官师志》)。至和中,摄知康州。嘉祐三年,卒于任所,年四十。事见《黄氏金字牒谱》。曾自编《伐檀集》,《宋史·艺文志》著录《黄庶集》六卷,已佚。今仅存《伐檀集》二卷,卷上为诗。 黄庶诗,以明嘉靖六年乔迁订补本《伐檀集》(《山谷全集》附刻)为底本(藏江西省图书馆,有叶德辉亲笔跋),校以清乾隆缉香堂本(简称缉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同治南城宜秋馆据明滇中李友梅本校刊本(简称宜本),清光绪黄菊秋翻刻《山谷全书》附刻本(简称黄本)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