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竹亭

蓬莱楚山底,傍舍竹四围。 狂鞭入门户,乱笋争墙篱。 与竹事还往,相对一束书。 壮长走世路,驽骀强鞭笞。 尘埃客灞浐,远梦夜夜归。 小亭久不理,漏栋生白芝。 偶放簿书笔,杖屦改旧诗。 呼童诛蒿莱,扫洒莓苔基。 谁庭无花卉,憎有儿女姿。 独移苍烟本,慰我千里思。 坐生山林趣,亭园有光辉。 免使清风来,留在桃李枝。 月明遶竹步,撚挽颐颔髭。 相向若知己,动摇影参差。 人间欠药石,稚乳骄羌夷。 青杉污污垢,寸尺莫可裨。 忍作仓廪盗,宁老诗书饥。 养笋为钓竿,早晚耕蒿藜。

译文:

在那宛如蓬莱仙境般的楚山脚下,我家房舍的四周环绕着翠竹。那些肆意生长的竹鞭,甚至都钻进了门户;杂乱的竹笋,竞相冲破了墙篱。 我时常与竹子相互往来,和它们相伴的是我那一捆书籍。年少时,我心怀壮志踏入世间道路,可就像那劣马被强行鞭策,在尘世中艰难前行。 我在灞水和浐水之畔沾染了满身尘埃,夜夜在梦中回到故乡。那小亭子许久都无人打理了,破旧的屋梁上都长出了白色的灵芝。 偶然间放下处理公文的笔,我拄着拐杖、穿着草鞋来修改旧日的诗作。我呼唤童子除去亭边的杂草,清扫长满莓苔的地基。 谁家的庭院没有花卉呢,但我讨厌它们那娇柔造作、如同儿女般的姿态。我唯独移栽了这些带着苍烟般古朴气质的竹子,来慰藉我远在千里之外的思乡之情。 坐在亭中,山林的意趣油然而生,整个亭园都增添了光彩。可不能让清风只停留在桃李的枝头。 明月之下,我绕着竹子踱步,手捻着下巴上的胡须。我和竹子相对,仿佛彼此是知己,竹子的影子在风中摇曳,参差不齐。 如今世间缺少有效的治理之法,年幼无知的孩童骄纵,羌夷等外族也不安分。那些原本如青杉般正直的人也沾染了污垢,一点点补救都难。 我宁愿忍受着读书人的饥饿,也不愿去做那粮仓里的盗贼。我打算培育竹笋做成钓竿,过不了多久就去耕种那荒芜的土地。
关于作者
宋代黄庶

黄庶(一○一九~一○五八),字亚夫(或作亚父),晚号青社。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庭坚父。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时年二十五(《伐檀集自序》)。其后历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同上书)。以其诗文及交游事迹考之,初幕长安,庆历末徙凤翔,旋随宋祁幕许州。后随晏殊重幕长安。皇祐三年(一○五一),又改幕许州,受知于文彦博。五年,文彦博徙知青州,辟庶为通判(清光绪《益都县图志·官师志》)。至和中,摄知康州。嘉祐三年,卒于任所,年四十。事见《黄氏金字牒谱》。曾自编《伐檀集》,《宋史·艺文志》著录《黄庶集》六卷,已佚。今仅存《伐檀集》二卷,卷上为诗。 黄庶诗,以明嘉靖六年乔迁订补本《伐檀集》(《山谷全集》附刻)为底本(藏江西省图书馆,有叶德辉亲笔跋),校以清乾隆缉香堂本(简称缉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同治南城宜秋馆据明滇中李友梅本校刊本(简称宜本),清光绪黄菊秋翻刻《山谷全书》附刻本(简称黄本)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