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峨镇中夏,峻极万寻𬯀。 突兀磨天顶,窈窕入地脐。 中林兴夏雹,半壑卧秋霓。 泉恐连清汉,峰疑拥碧圭。 云高四夷见,雨到八方齐。 渤澥看如带,青冥上是梯。 醉堪扪日月,吟可摘娄奎。 翠盖何时动,金为玉检泥。
嵩山
译文:
那巍峨高耸的嵩山,稳稳地坐镇于华夏大地的中央,它极其高峻,有万寻之高。
它那突兀的山峰,仿佛要磨到天空的顶端;而幽深的山谷,又好像一直深入到大地的中心。
山林之中,有时突然就兴起夏天的冰雹;半山间的沟壑里,偶尔还能卧着秋日的彩虹。
山中的泉水,让人担心它是不是连通着天上的银河;那山峰,好似簇拥着碧绿的玉圭。
站在嵩山上空飘荡的云朵,高得能让四方的外族都看见;而山上降下的雨,能均匀地洒落到四面八方。
站在嵩山上俯瞰,那浩瀚的渤海就像一条丝带;而那高远的青天,仿佛搭着通往其上的梯子。
要是在这里喝醉了,感觉伸手就能触摸到日月;要是在这里吟诗,仿佛抬手就能摘下娄宿和奎宿这些星宿。
不知道那象征祥瑞的翠盖之云何时会飘动起来,传说中帝王封禅用的玉检何时能用黄金封泥封好,进行那庄严的封禅大典呢。
关于作者
宋代 • 黄庶
黄庶(一○一九~一○五八),字亚夫(或作亚父),晚号青社。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庭坚父。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时年二十五(《伐檀集自序》)。其后历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同上书)。以其诗文及交游事迹考之,初幕长安,庆历末徙凤翔,旋随宋祁幕许州。后随晏殊重幕长安。皇祐三年(一○五一),又改幕许州,受知于文彦博。五年,文彦博徙知青州,辟庶为通判(清光绪《益都县图志·官师志》)。至和中,摄知康州。嘉祐三年,卒于任所,年四十。事见《黄氏金字牒谱》。曾自编《伐檀集》,《宋史·艺文志》著录《黄庶集》六卷,已佚。今仅存《伐檀集》二卷,卷上为诗。 黄庶诗,以明嘉靖六年乔迁订补本《伐檀集》(《山谷全集》附刻)为底本(藏江西省图书馆,有叶德辉亲笔跋),校以清乾隆缉香堂本(简称缉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同治南城宜秋馆据明滇中李友梅本校刊本(简称宜本),清光绪黄菊秋翻刻《山谷全书》附刻本(简称黄本)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