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隆干德朝会乐章二十八首 第二盏毕用《天下大定》。 其二

伐叛天威震,恢疆帝业多。 削平侔肃杀,涵煦极阳和。 蹈厉观周舞,风云入汉歌。 功成推大定,归马偃雕戈。

译文:

讨伐叛乱之时,天子的威严如同雷霆般震动四方,开拓疆土的过程中,帝王的基业不断拓展壮大。 削平叛乱的行动就如同秋冬的肃杀之气,能让一切不安定因素消散;而战后的治理与安抚则像春天的温暖阳光,给予百姓滋润与生机。 我们能从那威武刚健的舞蹈中,看到如同周朝舞蹈《大武》般的气势,仿佛看到当年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场景;激昂的歌声里,也融入了像汉朝诗歌那样壮阔的风云气概。 如今大功告成,天下实现了大安定的局面,让战马回归田野,把精美的兵器收藏起来,从此迎来和平的时光。
关于作者
宋代郊庙朝会歌辞

郊庙朝会歌辞,是古代所谓的“大著作”,每一新朝建立,都必须重撰新乐新辞,以示改朝换代。宋朝建立伊始,于太祖建隆元年(九六○)二月,翰林学士兼判太常寺窦俨即上言:“三五之兴,礼乐不相沿袭。洪惟圣宋肇建皇极,一代之乐宜乎立名,乐章固当易以新词,式遵旧典。”从之,因诏俨专其事。俨乃改周乐文舞《崇德之舞》为《文德之舞》,武舞《象成之舞》为《武功之舞》,改乐章“十二顺”为“十二安”,盖取“治世之音安以乐”之义。祭天为《高安》,祭地为《静安》,宗庙为《理安》,天地、宗庙登歌为《嘉安》,皇帝临轩为《隆安》,王公出入为《正安》,皇帝食饮为《和安》,皇帝受朝、皇后入宫为《顺安》,皇太子轩县出入为《良安》,正冬朝会为《永安》,郊庙俎豆入为《丰安》,祭享酌献、饮福受胙为《禧安》,祭文宣王、武成王同用《永安》,籍田、先农用《静安》。此后乐章名称迭有增加和变化,至仁宗康定二年(一○四一),已扩展为“自《景安》而下七十五章,率以安名曲”。歌辞一般则由皇帝亲撰或分命大臣与两制儒馆之士撰述。 郊庙朝会歌辞,前八卷以中华书局排印本《宋史》为底本,酌校《宋会要辑稿》(简称会要)等。编排规格,则酌参考《全唐诗·郊庙歌辞》予以调整。《宋会要辑稿》多出底本之诗,编为第九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