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隆干德朝会乐章二十八首 又六变。 其三

螭阶聊载笔,纪瑞轶唐虞。 丹凤仪金奏,黄龙负宝图。 群材薪棫朴,仁政煦蒲卢。 荡荡巍巍德,豚鱼信自孚。

译文:

在宫殿前雕刻着螭龙的台阶旁,我暂且拿起笔来记录这祥瑞之景,这祥瑞可比唐尧、虞舜时代还要盛大。 金色的乐声奏响,仿佛有丹凤前来应和;又好似黄龙背负着宝图出现,预示着天下祥瑞。 众多人才就如同棫树和朴树那样,成为国家可用之材;仁政就像温暖的阳光,抚育着百姓,如同蒲卢繁衍般生生不息。 君主的德行广阔高远,浩大而崇高,就连豚鱼这样微小的生物,也能感受到他的诚信与恩泽。
关于作者
宋代郊庙朝会歌辞

郊庙朝会歌辞,是古代所谓的“大著作”,每一新朝建立,都必须重撰新乐新辞,以示改朝换代。宋朝建立伊始,于太祖建隆元年(九六○)二月,翰林学士兼判太常寺窦俨即上言:“三五之兴,礼乐不相沿袭。洪惟圣宋肇建皇极,一代之乐宜乎立名,乐章固当易以新词,式遵旧典。”从之,因诏俨专其事。俨乃改周乐文舞《崇德之舞》为《文德之舞》,武舞《象成之舞》为《武功之舞》,改乐章“十二顺”为“十二安”,盖取“治世之音安以乐”之义。祭天为《高安》,祭地为《静安》,宗庙为《理安》,天地、宗庙登歌为《嘉安》,皇帝临轩为《隆安》,王公出入为《正安》,皇帝食饮为《和安》,皇帝受朝、皇后入宫为《顺安》,皇太子轩县出入为《良安》,正冬朝会为《永安》,郊庙俎豆入为《丰安》,祭享酌献、饮福受胙为《禧安》,祭文宣王、武成王同用《永安》,籍田、先农用《静安》。此后乐章名称迭有增加和变化,至仁宗康定二年(一○四一),已扩展为“自《景安》而下七十五章,率以安名曲”。歌辞一般则由皇帝亲撰或分命大臣与两制儒馆之士撰述。 郊庙朝会歌辞,前八卷以中华书局排印本《宋史》为底本,酌校《宋会要辑稿》(简称会要)等。编排规格,则酌参考《全唐诗·郊庙歌辞》予以调整。《宋会要辑稿》多出底本之诗,编为第九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