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衰替,六合携离。 封疆窃据,兵甲竞驰。 天顾黎献,涂炭可悲。 帝启灵命,濬哲应期。 皇祖丕变,金钺俄麾。 率土执贽,犷俗来仪。 瞻彼大卤,窃此余基。 独迷文告,莫畏天威。 神宗继统,璇图有辉。 尚安蠢尔,罔怀格思。 六飞夙驾,万旅奉辞。 徯来发咏,不阵行师。 云旗先路,壶浆塞岐。 天临日照,宸虑通微。 前歌后舞,人心悦随。 要领自得,智力何施。 风移僭冒,政治淳熙。 书文混一,盛德咸宜。 干戈倒载,振振言归。 诞昭七德,永定九围。
真宗御制二首 亚献、终献用《平晋乐》。
译文:
五代时期,国家走向衰败,天下分崩离析。各个地方势力纷纷割据一方,你争我夺,战乱频繁,军队到处征战不休。
上天眷顾百姓,看到他们在战火中饱受苦难,生活如陷泥潭炭火,实在可悲。于是上天赋予皇帝神圣的使命,皇帝聪慧明智,顺应天命而登上皇位。
皇祖(可能指先辈皇帝)进行了伟大的变革,挥动金钺指挥作战。全国上下都带着礼物前来臣服,原本粗野的外族也前来朝拜。
然而,看看那大卤之地(可能是一个割据势力盘踞地),还窃据着剩余的地盘。他们无视朝廷的文告劝诫,丝毫不怕上天的威严。
神宗继承皇位后,国家的命运如同美玉之图一般更加光辉。但那大卤之地的势力依然冥顽不灵,丝毫没有悔改归顺的想法。
皇帝亲自驾车出征,众多军队奉命随行。百姓们盼望着王师到来,不禁唱起歌谣,王师不用摆开阵势就能顺利进军。
如云般的旗帜在前面开路,百姓们提着酒食挤满了道路。皇帝亲临,如同阳光照耀大地,他的思虑细致入微。
军队所到之处,人们载歌载舞,人心都乐于追随。敌人的要害早已被我方掌握,他们即便有智谋和力气也无处施展。
不良的僭越冒上之风被扭转,国家政治变得淳朴光明。文字书写、政令法规实现了统一,皇帝的盛大德行让各方都感到适宜。
战争结束,兵器都被放倒收藏起来,军队整齐有序地凯旋而归。皇帝彰显了七德(可能指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永远安定了天下。
关于作者
宋代 • 郊庙朝会歌辞
郊庙朝会歌辞,是古代所谓的“大著作”,每一新朝建立,都必须重撰新乐新辞,以示改朝换代。宋朝建立伊始,于太祖建隆元年(九六○)二月,翰林学士兼判太常寺窦俨即上言:“三五之兴,礼乐不相沿袭。洪惟圣宋肇建皇极,一代之乐宜乎立名,乐章固当易以新词,式遵旧典。”从之,因诏俨专其事。俨乃改周乐文舞《崇德之舞》为《文德之舞》,武舞《象成之舞》为《武功之舞》,改乐章“十二顺”为“十二安”,盖取“治世之音安以乐”之义。祭天为《高安》,祭地为《静安》,宗庙为《理安》,天地、宗庙登歌为《嘉安》,皇帝临轩为《隆安》,王公出入为《正安》,皇帝食饮为《和安》,皇帝受朝、皇后入宫为《顺安》,皇太子轩县出入为《良安》,正冬朝会为《永安》,郊庙俎豆入为《丰安》,祭享酌献、饮福受胙为《禧安》,祭文宣王、武成王同用《永安》,籍田、先农用《静安》。此后乐章名称迭有增加和变化,至仁宗康定二年(一○四一),已扩展为“自《景安》而下七十五章,率以安名曲”。歌辞一般则由皇帝亲撰或分命大臣与两制儒馆之士撰述。 郊庙朝会歌辞,前八卷以中华书局排印本《宋史》为底本,酌校《宋会要辑稿》(简称会要)等。编排规格,则酌参考《全唐诗·郊庙歌辞》予以调整。《宋会要辑稿》多出底本之诗,编为第九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