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王伯畏清心堂

记语简以遒,饶舌泄幽秘。 洗尽阛阓腥,阐此林壑气。 曰予炯灵台,颇已窥仿佛。 声利汹金鼓,耳目易烽燧。 未用死灰渠,我道故自异。 耿耿终莫易,当如浊时水。 浊匪却而澄,浊自靡所寄。 子本不避俗,而俗若子避。 共袖剥啄手,为子成僻邃。 任物解外梏,冥心蕴真诣。 亦不谢尘嚣,亦不胶吾意。 岂但静所守,经世可如是。

译文:

以下是这首诗的现代汉语译文: 记载的话语简洁又刚劲有力,那些喋喋不休之人却会泄露其中的幽微奥秘。 (这清心堂)能洗净集市的铜臭腥味,展现出山林沟壑的清幽之气。 我内心明亮清醒,已大致能窥探到其中的意境。 名利的喧嚣就像金鼓齐鸣,人们的耳目很容易被它像烽火般点燃诱惑。 不用把自己的心变成死灰,我的道本来就与众不同。 心中的坚守始终难以改变,就如同在浑浊之时的水。 浑浊并非是被去除才变澄清,而是浑浊自身无处寄托。 你本不刻意避开世俗,可世俗却好像在避开你。 大家都收敛了敲门拜访的手,让你能拥有这偏僻深邃的境地。 任由外物自在,解除外在的束缚,让心灵宁静,蕴含着真正的造诣。 既不刻意拒绝尘世的喧嚣,也不固执己见。 这岂止是能坚守内心的宁静,治理世事也可以如此这般。
关于作者
宋代汪炎昶

汪炎昶(一二六一~一三三八),字懋远,婺源(今属江西)人。幼励志力学,受学于孙嵩,得程朱性理之要。宋亡,与同里江凯隠于婺源山中,名其所居为雪甆,自号古逸民,学者称古逸先生。元惠宗至元四年卒,年七十八。有《古逸民先生集》二卷。事见本集附录《汪古逸民先生行状》。 汪炎昶诗,以《宛委别藏》本为底本,并新辑集外诗编为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