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俞伯初古松篇

挺植今几世,追数邈不逮。 盘古始分画,已见数抱大。 繁荄茁朽壤,力窃孕贞外。 灵椿尔何知,诧阅寒暑代。 深根谢撼拔,毅色支挫败。 心坚素蕴直,貌古自类怪。 梢优轴厚地,皮是船下濑。 五岳空峥嵘,可纳枯窍内。 绿狞攒磔髯,纹皴蹙腥背。 萝茑获引援,萧艾藉覆盖。 枝抽尚未已,著恐宇宙隘。 余韵落尘寰,海涛让砰𪿪。 此岂臃肿贱,莫肯发众快。 材大固难容,不伐岂怜爱。 阿房得附枝,岂见亟圯坏。 卑魏若遁藏,丑惰事恬退。 枯柏不自量,小器竞衒卖。 负荷力不给,摧折自贾害。 造化久培植,亦以邦国頼。 山灵慎爱惜,勿使妄剪拜。 大物不虚生,天意终有在。 赋才巧尔殊,落落出行辈。 所希亟遭逢,叶卷云影碎。

译文:

这棵古松挺立生长到如今已经经历了多少个世代啊,若要追溯其起始,久远得根本难以知晓。 在盘古开天辟地、划分世界的时候,它就已经粗壮得需要数人合抱了。它那繁多的根须在腐朽的土壤中茁壮生长,汲取着天地间孕育坚韧品质的力量。 那传说中长寿的灵椿又懂得什么呢,还总吹嘘自己经历了多少寒暑更迭。古松深深扎根于大地,无须担心被撼动拔起,它坚毅的姿态足以承受各种挫折。 它内心坚定,素来怀有正直的品质,外貌古朴,自然显得有些怪异。它的树梢高耸入云,似乎要支撑起整个大地;它的树皮粗糙坚硬,就像在急流中行驶的船。 那雄伟的五岳虽然看起来峥嵘壮观,但在这古松面前,仿佛都能被容纳进它那枯老的树洞之中。它绿色的针叶如同张牙舞爪的胡须般攒聚在一起,树皮上的纹理皱缩,好似带着腥味的脊背。 藤萝等植物依靠它得以攀援生长,萧艾之类的杂草也凭借它得到遮蔽。它的树枝不断抽长,仿佛再长下去,整个宇宙都会显得狭窄。 它发出的声音余韵飘落在尘世之间,那汹涌澎湃之势连海涛的轰鸣声都要逊色。 这古松哪里是那种臃肿无用的贱材呢,只是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价值,不能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它材质巨大,自然难以找到合适的容身之所,没有被砍伐难道是因为人们的怜爱吗? 要是阿房宫能有这古松的枝干作为支撑,又怎么会那么快就崩塌毁坏呢?它就像那些不屑于与卑微的曹魏之流同流合污,懂得低调隐匿,以恬退自处的高洁之士。 那些不自量力的枯柏,如同浅薄之人一般竞相炫耀卖弄自己。它们承担不起重任,最终只会自我毁灭,遭受损害。 大自然长久以来对这古松进行培育,也是因为国家需要这样的栋梁之材。掌管山林的神灵啊,请你谨慎地爱惜它,不要让它被随意砍伐。 伟大的事物不会平白无故地诞生,上天的旨意终究是有其深意的。这古松的禀赋才能与其他树木截然不同,卓然出众,超出同类。 只希望它能早日遇到赏识它的人,到那时,它枝叶舞动,能将云影都搅碎。
关于作者
宋代汪炎昶

汪炎昶(一二六一~一三三八),字懋远,婺源(今属江西)人。幼励志力学,受学于孙嵩,得程朱性理之要。宋亡,与同里江凯隠于婺源山中,名其所居为雪甆,自号古逸民,学者称古逸先生。元惠宗至元四年卒,年七十八。有《古逸民先生集》二卷。事见本集附录《汪古逸民先生行状》。 汪炎昶诗,以《宛委别藏》本为底本,并新辑集外诗编为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