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刘君符赋乐山诗

山体本至静,仁体亦如之。 乐者有深味,鲁论无费辞。 目玩唯自得,心契若有期。 逝川同一旨,妙理无容窥。 刘公本好古,雅志非好奇。 诸君为著语,殆类爱山诗。 泉石涵清思,松柏媚幽姿。 古来山中人,此道未必知。 蜡屐毋乃癖,拄笏殆成痴。 独有首阳高,薇苦甘如饴。 得仁即无怨,千载真吾师。

译文:

山的本质原本是极其宁静的,仁的本体也和山一样。以山为乐的人能领悟到其中深刻的意味,《论语》里关于这方面的道理说得简洁而切中要害。 眼睛观赏山峦美景,只能自己去体会其中乐趣,内心与山相契合,就好像早就有了约定一样。孔子感叹的流逝之水和喜爱山的道理是一致的,其中的精妙哲理难以窥探。 刘公向来喜爱古代的文化和品德,他高雅的志趣并非是为了追求新奇。各位为他写下诗文,大概类似于喜爱山水的诗作。 清泉和岩石蕴含着清澈的情思,松柏展现出优雅的姿态。自古以来那些隐居山中的人,对于这种喜爱山、追求仁的道理未必能真正知晓。 有人穿着蜡屐游山,这恐怕是一种癖好;有人手持笏板看山,大概成了痴人。只有伯夷、叔齐在首阳山坚守气节,采薇而食,虽然薇菜苦涩,但他们却甘之如饴。 他们得到了仁就没有了怨悔,千年来他们真是我们的楷模和老师啊。
关于作者
宋代陆文圭

陆文圭(一二五○~一三三四),字子方,江阴(今属江苏)人。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膺乡荐,时年十八。宋亡隠居城东,学者称墙东先生。元仁宗延祐四年(一三一七)再中乡举,朝廷数度征召,以老疾不应。卒年八十五。有《墙东类稿》二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仍辑为二十卷。清光绪《江阴县志》卷一六有传。 陆文圭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