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情弱卑近,子独志高远。 中庭敞明轩,大字书巨扁。 轩前山百丈,山下水千涧。 摩空屹苍苍,赴壑来滚滚。 神明万宇澄,清旷百虑远。 恭惟孔孟翁,古圣一关键。 勿云仰之高,万象不吾隠。 勿云道之远,千里在发轫。 卓尔固难知,博约端可勉。 一贯未易悟,忠恕力可践。 云胡千载间,架漏安蹇浅。 下者志富贵,妾妇视仪衍。 次者志功名,童子羞管晏。 知子质直资,勿惮厪考问。 五夫小洛阳,犹当有文献。 当年胡与刘,水泉得源本。 及门紫阳人,斯道益弘阐。 四海褰孤风,百世想遐韵。 未登泰华高,丘阜即层𪩘。 未涉海沧远,沼沚亦深沔。 志高犹恐卑,志远犹恐迩。 周公思三王,伊尹乐尧舜。 宣尼万世师,道在兼祖宪。 志大心欲小,勗子宜重慎。 作诗代座箴,我亦持自警。
赋游高逸轩怀蓝远洞
译文:
在这个世上,人们的情怀大多短浅而狭隘,只关注眼前的蝇头小利,可唯独你有着高远的志向。
庭院中间有一座宽敞明亮的轩室,上面挂着一块大大的匾额,题着气势不凡的大字。轩室前面是高达百丈的山峰,山下有无数条山涧溪流。那山峰高耸入云,一片苍翠,气势雄浑;山涧的水流滚滚而下,奔赴沟壑。
在这轩中,仿佛能让天地间的神明都感到澄澈,心境也变得格外开阔,各种世俗的忧虑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我恭敬地想起孔子和孟子这两位圣贤,他们是古代圣人之道的关键所在。不要说圣贤之道高不可攀,世间的万千景象其实都蕴含着其中的道理,并没有对我们隐藏什么。也不要说圣贤之道遥不可及,千里之行,其实就从脚下这第一步开始。
虽然孔子的“卓尔不群”之境确实难以领悟,但我们可以从博文约礼入手,努力去接近它。“一以贯之”的道理不容易参透,但“忠恕”之道是我们可以切实去践行的。
可为什么在这千年之间,很多人都只是得过且过,满足于浅薄和狭隘呢?那些境界低下的人,只一心追求富贵,就像妾妇看待张仪、公孙衍那样,把功名利禄当作人生的全部。境界稍高一点的人,追求功名,但在有识之士看来,像管仲、晏婴那样的功绩也不过是童子所为,不值得一提。
我知道你本性质朴正直,不要害怕多去深入探究学问。五夫这个地方,号称小洛阳,应当有很多值得学习的文化和传统。当年胡安国和刘勉之等学者,就如同找到了水的源头一样,探寻到了学问的根本。那些在朱熹门下求学的人,更是将圣人之道进一步弘扬阐发。
他们的风范就像一股清风,吹遍四海;他们的韵致,即使历经百世也让人无限遐想。如果还没有登上泰山、华山那样的高峰,那么眼前的山丘也可以当作层层叠叠的险峰去攀登;如果还没有涉足沧海那样的远方,那么眼前的池塘、小洲也可以当作深邃的大海去探寻。
即便你志向高远,也还是要担心自己的志向还不够远大,还不够深邃。周公时时思念夏、商、周三代圣王,伊尹以辅佐尧舜之治为乐。孔子是万世师表,他的道在于继承和发扬古代的传统。
立志要远大,但行事要谨慎小心。我写这首诗来代替座旁的箴言,其实我自己也用它来警醒自己。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