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永福诸友

高哉永阳山,清哉永阳水。 不须问芝岭,不须寻桃源,桃源芝岭近在永阳里。 此山朝朝暮暮有爽气,此水一点不受污泥滓。 黼冕峨峨尽周献,弦诵洋洋尚周礼。 员颅方趾天地间,靖献此心固何尔。 梅坡先生真绝俗,夜月清标照寒水。 年移物换耳不闻,不挠不污直如矢。 留远先生心更苦,风雪漫漫燕万里。 腴田好爵某不顾,携手河梁得鱼泚。 旸彼诸老皆典刑,三叹此邦皆俗媺。 嗟哉世之人,醉中偷生梦中死。 高冈千仞亦陵迟,狂众一啜滔滔是。 如此衣冠古人物,直入画图播青史。 更有一事兴我闻,后生尚及见典刑。 兵戈生长三十载,豪杰岂必文王兴。 迩来童冠入小学,能文何啻百许人。 虽然文章亦未授,山深最喜习气淳。 万方飒飒声一概,此地未著裘马尘。 甘能受和白受来,岂有质实无其文。 古云变鲁可至道,百年正学亦失真。 尼山一何高,泗洙一何深。 圣门登临别是一般起,处处山水满我仁智心。 悠悠清泉涤我虑,飘飘长风吹我襟。 认取当年咏归意,与我同赋暮春吟。

译文:

高大啊,永阳山!清澈啊,永阳水!不用去问芝岭在何处,也不用去寻觅桃源在哪里,其实桃源和芝岭就在这永阳的山水之间。 这永阳山,从早到晚都弥漫着清爽的气息;这永阳水,一点儿也不沾染污泥杂质。这里的人们头戴华冠,举止端庄,都遵循着古代的礼仪,读书声朗朗,还保留着周朝的文化风尚。 在这天地之间,人们都有着堂堂正正的模样,内心怀着忠诚和奉献的心意。梅坡先生真是超凡脱俗,他就像夜月一样高洁,清逸的风范映照在寒水之上。岁月流转、事物变迁,他充耳不闻,始终坚守自我,刚正不阿,就像射出的箭一样笔直。 留远先生的内心更为悲苦,他曾在风雪弥漫中前往万里之外的燕地。肥沃的田地和高贵的爵位他都不放在眼里,与友人在河梁分别时,情谊真挚如同那清澈的鱼水。 这些老前辈们都是道德的楷模,我再三感叹,永阳这个地方风俗如此美好。可叹啊,世上的人,都像在醉梦中偷生,浑浑噩噩地死去。那原本千仞高的山岗也逐渐崩塌,众人一旦陷入狂乱,就如同滔滔洪水不可收拾。 像这些有着古代人物风范和衣冠气质的人,应该被画进图画,载入青史。还有一件事让我感到振奋,这里的年轻人还能见到这些道德楷模。在兵戈战乱中成长了三十年,豪杰又何必非要等到有周文王那样的贤君才会出现呢? 近来,这里的孩童和少年进入小学读书,能写文章的何止百余人。虽然他们还未完全掌握文章的精髓,但好在这深山之中风气淳朴,这一点最让人欣喜。天下各地都充满了喧嚣浮躁的气息,可这里却没有沾染那种追求奢华的风气。 就像甘味能调和各种味道,白色能容纳各种色彩一样,这里的人本质淳朴,又怎会缺乏文采呢?古人说改变鲁国的风气就能达到大道,可百年来正统的学问也失去了本真。 尼山是多么高大,泗洙之水是多么深沉。在圣人的门下,每一次登临都会有别样的感悟,这里处处的山水都能让我领悟到仁与智的道理。 悠悠的清泉能洗涤我的忧虑,飘飘的长风吹动我的衣襟。让我们领会当年孔子弟子咏而归的意境,一起吟咏那暮春的诗篇吧。
关于作者
宋代熊禾

熊禾(1247~1312年),字位辛,一字去非,号勿轩,晚号退斋。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建阳崇泰里(今莒口乡)人,世居云谷鳌峰之阳熊墩。幼年颖慧,有志于濂、洛、关、闽之学。访朱熹门人辅广,拜其为师,游浙江,受业于刘敬堂,得朱熹晚年同黄干论学之要旨。登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受任汀州(今属福建)司户参军,颇有政绩。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