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四海文公书,千秋万古文公祠。 文公之祠何所始,考亭云谷与武夷。 建安城中一亩地,桓桓寝广世守之。 时人拟作曲阜宅,表章何代坏者谁。 鲁余宫室已壮丽,广地何必取此为。 鲋池藏书抱祭器,间关之际亦可悲。 斯人今代不复见,为公故宅三歔欷。 玄孙适此相邂逅,剧谈往事无休期。 别来已是二十载,城府之事了不知。 但闻祠堂旧基址,势家亭馆今巍巍。 东边自是子住处,一枝不许鸟鹊栖。 成都閟宫思丞相,通泉书室记□□。 斯文所系岂止此,经从此地空涟洏。 百年公论会有定,文公之后人见知。 子行定有我同志,为我问讯出此诗。
赠朱仁甫
译文:
在九州四海,到处都流传着文公(朱熹)的著作;历经千秋万代,文公的祠堂遍布各地。
文公的祠堂是从哪里开始修建的呢?是在考亭、云谷和武夷这些地方。在建安城中有一亩大小的文公旧地,那里庄重宏伟的祭祀之所由后人世代守护着。
当时的人把这里比作曲阜的孔子故居,不知道是哪个朝代开始表章宣扬它,又是谁破坏了它。鲁国遗留下来的宫室已经很壮丽了,又何必非要占据文公的这片旧地呢。
当年孔鲋在墙壁中藏书,怀抱祭器避难,那艰难辗转的遭遇实在令人悲叹。像文公这样的人在当今这个时代再也见不到了,我对着文公的故宅再三叹息。
文公的玄孙恰好在这里与我相遇,我们畅谈往事,没完没了。分别之后已经过了二十年,城里的事情我一点都不知道。
只听说文公祠堂的旧基址上,如今矗立着权势人家的亭台楼阁。东边本应是文公后人居住的地方,却连一只鸟鹊都不许栖息。
人们会思念成都祭祀诸葛亮的閟宫,也会记着通泉的书室(此处原诗缺两字,难以准确翻译其具体指代)。文化的传承所关联的又岂止这些,路过此地,我不禁空自流泪。
百年之后公众的评价自会有定论,文公的贤德后人也会被世人知晓。你这一去一定会有和我志同道合的人,就把我这首诗带去表达我的问候吧。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