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东坡诗集后

东坡真天人,再拜当敛袵。 千古岷峨英,浩气发耿耿。 用世固磊落,作诗更雄骋。 熙宁化宜更,当国惜已甚。 胡为叫怒呶,使我毛髪懔。 九天忠臣心,欲发不暇忍。 雪堂何从容,人事得尽屏。 江山拓胸次,风月动佳兴。 我观此时诗,下语已清永。 晚吃惠州饭,晨夕对蔬笋。 和陶数十篇,习气脱略尽。 岷江几百阻,到海渺万顷。 公诗盖三变,每变辄近正。 少年纵横习,岂意造此境。 偶于玄寂中,佳处得深省。 学道便为真,此语吾敢信。 文固气所充,要在以理胜。 洋洋大雅音,千载叹寥泯。 言诗抑小技,所入宜重慎。 我诗难示人,特此聊自警。

译文:

苏轼真是天上谪仙人啊,我恭敬地拜谒他,心怀敬畏,整理好衣襟。 他是那岷山、峨眉山千古以来孕育出的杰出英才,浑身散发着刚正不阿的浩然正气。 他在为国家效力时,为人光明磊落;创作诗歌时,更是气势雄浑、纵横驰骋。 宋神宗熙宁年间,国家的制度确实应该变革,但掌权者在推行变法时有些操之过急。 苏轼为何会愤怒地大声疾呼呢,他的那些言论让我听了都不禁毛骨悚然。 可这是他那对朝廷的一片忠诚之心啊,急切地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实在是忍不住了。 被贬黄州后,他在雪堂生活得多么从容自在,将世间的繁杂事务都抛诸脑后。 江山的壮丽开阔了他的胸怀,清风明月激发了他的美好兴致。 我读他在这个时期创作的诗歌,语言清新隽永。 到了晚年,他被贬到惠州,每天早晚只能以蔬菜竹笋为食。 他创作了和陶渊明风格相近的几十首诗,身上那些浮躁的习气都已脱尽。 岷江一路经历了无数的险阻,最终浩浩荡荡流入那辽阔无垠的大海。 苏轼的诗歌风格大概经历了三次变化,每一次变化都更趋向于纯正。 谁能想到他年少时纵横奔放的文风,最后能达到如此高深的境界呢。 我偶然在这看似玄虚寂静的诗境中,从他诗歌的精妙之处得到了深刻的启示。 有人说学习道就能成为真正的人,这样的话我是深信不疑的。 文章本就是由作者的气质和精神所充实的,关键在于能用道理去取胜。 那高雅纯正的诗歌之音,千百年来都让人感叹其稀少。 虽说写诗只是小技艺,但进入这个领域应该慎重对待。 我的诗实在拿不出手给别人看,写下这些只是用来自我警醒罢了。
关于作者
宋代熊禾

熊禾(1247~1312年),字位辛,一字去非,号勿轩,晚号退斋。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建阳崇泰里(今莒口乡)人,世居云谷鳌峰之阳熊墩。幼年颖慧,有志于濂、洛、关、闽之学。访朱熹门人辅广,拜其为师,游浙江,受业于刘敬堂,得朱熹晚年同黄干论学之要旨。登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受任汀州(今属福建)司户参军,颇有政绩。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