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梅

我归及初夏,正值梅黄时。 曾得二三友,共赋梅仁诗。 当时梅树下,捋实攀条枝。 顾此廊庙物,弃之或涂泥。 岂不盘实供,酸涩终见遗。 古来遇不遇,物理亦可推。 凉风八九月,叶尽条枝痿。 精华虽内腴,知者良亦希。 而况腔壳中,认此一性微。 古今咏梅者,此趣谁得知。 仁者天地心,生生无穷期。 维此生之性,物物皆有之。 安得似此梅,独秉纯阳姿。 一枝一太极,静动常相随。 却于坤复间,微微见端倪。 凝阴不翕固,阳德无繇施。 所以探梅人,用意常在兹。 清霜十月旦,吟边发新题。 梅亦顾我笑,笑我世俗为。 无华亦无实,此境正自奇。 半年不我问,觌面当何辞。 见花始知树,识趣毋乃卑。 我今对梅语,此道何足疑。 自守固尔分,求知岂其宜。 伯夷合饿死,箕子当明夷。 啮雪海上郎,履霜野中儿。 今我故来意,岂伊常情窥。 入冬雨霜多,玄冥张其威。 婉娈荆棘间,正恐不自持。 探梅愿梅早,我独愿梅迟。 腊前与冬后,生意真如丝。 微阳不爱护,迓续今其谁。 忆昔少年日,看花来京师。 买舟西湖上,曾造孤山涯。 孤山不可往,葛岭高巍巍。 豺枭正嘷舞,龙鹓何处飞。 不待岁月换,已觉人民非。 逋仙唤不起,岁晏亦径归。 归来三十年,清梦常依依。 春事有代换,梅心无改移。 春光年年有,我髪自早衰。 但与梅久要,处处不暂离。 所至必种梅,殷勤废培滋。 培滋不见盛,雪压还霜欺。 气候固多乖,人事亦如违。 行行去寻芳,三年海南陲。 雪霜不到地,生意当融怡。 旧来种梅处,更自荒弗治。 甚者斧为薪,令人重怀悲。 拂衣归去来,天风吹人衣。 舍南有古树,久矣阅岁期。 至刚肯受磷,至洁宁为缁。 廊庙未觉高,山林岂云卑。 但得余蔕在,一任羌管吹。 明年烟雨中,青子还累累。 更看萌蘗生,生性常不亏。 新根连旧根,不断生生机。 生机日以长,清阴渐成蹊。 从此种千树,春暗花垂垂。 东风一解冻,万卉纷芳菲。

译文:

我回到家的时候正值初夏,那时刚好是梅子泛黄的时节。我曾和两三个好友一起,共同创作关于梅仁的诗篇。 当时在梅树下,我们捋着梅子、攀着枝条。看着这些本可成为朝堂栋梁之材的梅子,却可能被弃于污泥之中。它们难道不能成为盘中的供品吗?只是因为味道酸涩,最终还是被人遗弃。从古至今,一个人能否得到机遇,从这梅的遭遇也能推知一二。 到了八九月秋风凉时,梅树的叶子落尽,枝条也枯萎了。虽然它内部蕴含着精华,但真正了解它的人实在太少。更何况在这梅核之中,还藏着那微小而独特的品性。古往今来咏梅的人很多,但这种情趣又有谁能真正体会呢? 仁是天地的本心,它让万物生生不息、无穷无尽。这生生不息的本性,世间万物都具备。怎得像这梅树一样,独自秉持着纯阳的姿态。一枝梅就如同一个太极,动静常相伴相随。在阴阳交替之间,微微露出一些端倪。如果阴气不能凝聚坚固,阳气的德行就无法施展。所以那些探寻梅花的人,用意常常就在这里。 十月清晨,寒霜满地,我在吟诗时又有了新的感悟。梅树好像也看着我笑,笑我在世俗中奔波。它既没有华丽的外表,也没有丰硕的果实,可这境界却十分奇特。半年都没来看望它,如今见面该说些什么呢?见到花才知道有树,这样认识情趣是不是太浅薄了。 现在我对着梅树说话,这其中的道理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坚守自己的本分本就是应该的,一味追求被人知晓又哪里合适呢。伯夷就该守节饿死,箕子也该在艰难中隐晦自己的光芒。像那在海上啮雪的苏武,在野外踏霜的孩子。如今我特意前来,这心意又岂是常人能窥探的。 进入冬天,雨雪霜露增多,冬神施展着它的威严。梅树在荆棘丛中柔美可爱,我正担心它难以自持。别人探寻梅花希望它早早开放,而我却唯独希望它晚些开花。腊前到冬后这段时间,它的生机就像细丝一样微弱。这微弱的阳气若不爱护,又有谁来延续它呢? 回忆起少年的时候,我为了看花来到京城。在西湖上雇了船,还曾到过孤山脚下。如今孤山去不了了,葛岭高耸入云。豺狼枭鸟正嚣张地咆哮起舞,贤良的人又飞到哪里去了呢?不用等岁月变迁,我已感觉人事全非。林逋先生唤不醒了,年末我也径直回家了。 回来已经三十年,清美的梦境常常萦绕在心头。春天的景象不断更替,但梅树的本心却从未改变。春光年年都会到来,可我的头发却早早地衰老变白了。我和梅树有长久的约定,处处都不愿和它暂时分离。每到一处必定种梅,还殷勤地培育它们。但培育的梅树却不见繁茂,反而遭受雪压霜欺。气候本就多变,人事也常常不如意。 我一路走去寻访梅花的芬芳,在海南边陲待了三年。这里雪霜到不了地面,万物的生机应当很融洽。但以前种梅的地方,变得更加荒芜、无人治理。更有甚者把梅树砍了当柴烧,真让人倍感悲伤。 我拂衣决定归去,天风吹动着我的衣裳。屋舍南边有棵古老的梅树,它已经经历了很长的岁月。它刚正不阿,不会被外物所改变;它纯洁高尚,不会被污浊。朝堂不见得就高贵,山林也不能说就卑微。只要梅树的根蒂还在,任凭那羌笛吹奏离别的曲调。 明年在烟雨之中,树上又会挂满青青的梅子。再看那新的萌芽生长,它的本性始终不会亏损。新根连着旧根,不断地生发着生机。生机一天天增长,清凉的树荫下渐渐踏出了小路。从此种上上千棵梅树,春天到来时繁花垂落。东风一旦解冻,万种花卉都会纷纷绽放、芬芳四溢。
关于作者
宋代熊禾

熊禾(1247~1312年),字位辛,一字去非,号勿轩,晚号退斋。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建阳崇泰里(今莒口乡)人,世居云谷鳌峰之阳熊墩。幼年颖慧,有志于濂、洛、关、闽之学。访朱熹门人辅广,拜其为师,游浙江,受业于刘敬堂,得朱熹晚年同黄干论学之要旨。登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受任汀州(今属福建)司户参军,颇有政绩。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