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致用院李同知论海舶

易经致民用,肇自羲农先。 耒耜既生聚,市易还懋迁。 公私不交病,本末无倒悬。 古人致主术,称物靡有偏。 厥初禹作贡,不但中邦田。 四海自锡贡,不惮来远边。 碣石来冀右,海岱青徐连。 东南并淮扬,亦自江海沿。 夫岂宝远物,有道归陶甄。 成周制国用,半在周官编。 虞衡与商贾,胡不末利捐。 艰难开国心,什一犹欲蠲。 裒益固有道,公功格皇天。 后儒不知学,说理多虚玄。 生财昧大道,民命日益朘。 管商一作俑,蠹弊贻千年。 渔盐尚抑末,奈何诱开阡。 怀清一以筑,茕独堪哀怜。 封君擅半赋,公私重熬煎。 寒机冻女手,汗粒赪农肩。 织衣不上体,舂粟不下咽。 伤哉力田家,欲说涕泪涟。 何如弃之去,逐末利百千。 矧此贾舶人,入海如登仙。 远穷象齿徼,深入骊珠渊。 大贝与南琛,错落万斛船。 取之人不伤,用之我何愆。 奈何昧轻重,屑屑穷算鞭。 锱铢较鹭股,漏网鱼吞船。 安得体国臣,为天掘玑璇。 上资国脉寿,下拯民瘼瘨。 朝夕禹贡志,菲食甘胝胼。 九载不入门,千古孰与贤。 更想公旦心,待旦尤干干。 世俗吝与骄,曾不丝毫牵。 所以泰和治,常在虞周前。 此道久已亡,利欲充培埏。 岂曰治不及,曾是心无传。 明公中州杰,自是天分全。 问学甚充厚,愿力还精坚。 溥物功不劳,无欲心湛然。 维此一枢轴,实秉大化权。 如天有北斗,物物归玑璇。 帝念南海民,风化旧所宣。 皇皇风霜节,炳炳奎壁躔。 纤微亦何凂,阖散有大权。 利用六府修,制用九府圜。 古人不可作,得意皆蹄筌。 谁哉识治本,理此大化弦。 三代事寂寞,念之中心悁。 书生武夷客,偶此来海堧。 使者采风谣,诗歌寓惓惓。

译文:

《易经》倡导让物品为百姓所用,这种理念从伏羲、神农时代就开始了。 有了耒耜等农具,百姓得以生存繁衍、聚居生活,接着就有了贸易交换,货物得以流通。 这样公家与私人都不会陷入困境,农业和商业的关系也不会颠倒失衡。 古代人辅佐君主的方法,是权衡事物而不偏不倚。 当初大禹制定贡赋制度,征收的范围可不止中原的田地。 四海之外的地方都主动进贡,不怕路途遥远前来。 从碣石那边的冀州以西,到海岱地区,青州和徐州相连。 东南方向沿着淮河和扬州,也都是顺着江海运输来进贡。 这哪里是贪图远方的宝物啊,是因为有道义在其中,能让万物有序发展。 周朝制定国家财政制度,很多内容都记载在《周官》里。 掌管山林川泽的虞衡官员和商人,为什么要被看作末业而受到抑制呢? 开国创业是多么艰难啊,即使只征收十分之一的税,还想着减免。 增减赋税本来就有恰当的方法,这样的公心和功绩能感动上天。 后世的儒生不懂得真正的学问,谈论道理大多空洞玄虚。 不明白生财的大道,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困苦。 管仲、商鞅开了坏头,弊病延续了千年。 连渔盐之利都要抑制,还鼓励开垦土地,破坏井田制。 巴寡妇清被秦始皇筑台表彰,可那些孤独无助的百姓实在令人怜悯。 贵族们擅自收取大半的赋税,公家与私人都承受着巨大的煎熬。 寒冷的夜里,女子的手被冻僵还在织布;炎炎烈日下,农民的肩膀被晒红还在劳作。 织出的衣服自己穿不上,舂出的粟米自己咽不下。 可怜那些辛勤耕种的农民啊,想诉说自己的遭遇就忍不住涕泪涟涟。 还不如干脆放弃务农,去从事商业赚取百倍千倍的利润。 更何况那些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出海就像登上仙境一般。 他们远到产象牙的边境,深入能获取骊珠的深渊。 大贝和南方的珍宝,装满了一艘艘万斛大船。 从这些贸易中获取财富,不会伤害百姓,我们使用这些财富又有什么过错呢? 可为什么就不明白轻重缓急,还斤斤计较地去搜刮呢? 为了一点小利去计较,却让大的利益像漏网之鱼一样溜走。 哪里能有真正能为国家着想的大臣,像上天挖掘星辰一样为国家谋利。 对上能让国家命脉长久,对下能拯救百姓的疾苦。 时刻怀揣着大禹制定贡赋的志向,吃粗茶淡饭,甘愿辛勤劳作。 像大禹治水九年不回家那样,千古以来谁能比他更贤明呢? 更能想象周公旦的用心,日夜勤勉不懈。 世俗的吝啬和骄纵,一点都影响不到他们。 所以天下太平的盛世,常常出现在虞舜、周朝之前。 这种道理已经消失很久了,人们被利欲所充斥。 难道是说治理国家的能力不够吗?其实是这种正确的理念没有传承下来。 您是中州的杰出人物,天赋才能完备。 学问十分深厚,志愿和毅力又坚定。 您能广泛地造福万物却不觉得劳累,没有私欲,内心平静。 您就像这国家运转的关键枢纽,实际掌握着国家发展的大权。 就如同天上有北斗星,万物都围绕着它有序运行。 皇帝关心南海的百姓,这里一直受着良好的教化。 您带着威严的使命,有着光辉的前程。 您做事一点都不沾染污垢,掌控着财物的集散大权。 您能促进金、木、水、火、土、谷六府的资源开发利用,让国家的财政制度完善。 古代的贤人已经逝去,我们只能从他们的事迹中领悟道理。 谁能真正认识到治理国家的根本,弹奏好这国家发展的琴弦呢? 夏、商、周三代的盛世已经遥远,一想到这些我就心中烦闷。 我这个来自武夷山的书生,偶然来到这海边。 使者前来采集民间歌谣,我就用这首诗表达我的恳切心意。
关于作者
宋代熊禾

熊禾(1247~1312年),字位辛,一字去非,号勿轩,晚号退斋。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建阳崇泰里(今莒口乡)人,世居云谷鳌峰之阳熊墩。幼年颖慧,有志于濂、洛、关、闽之学。访朱熹门人辅广,拜其为师,游浙江,受业于刘敬堂,得朱熹晚年同黄干论学之要旨。登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受任汀州(今属福建)司户参军,颇有政绩。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