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张廉访

七闽古要荒,是为越南徼。 秦汉列职方,居民亦稀少。 文风渐褰开,李唐盛称表。 问之何因尔,风气有先兆。 桓桓观察公,切切廑告诏。 至今章掖流,诗书被余照。 伊洛道既南,考亭重继绍。 譬之中天日,万古垂炳耀。 岂但行中原,衣被弥岭峤。 云胡一气迁,变化有难料。 百年诗书地,末俗事攘矫。 岂是殷民顽,此亦关感召。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为扰。 庸人亦何伤,贪人祸非小。 小贪人易知,大贪一何巧。 豺狼不堪问,狐鼠何足道。 哀哀清漳民,仁者宜一吊。 何年彗旄头,燐火犹有爝。 十家九空荒,落日曛野烧。 迩来痛甫定,生意渐原草。 三年两征兵,行人亦伤悼。 闽地本硗瘠,山海相带绕。 两耕不供餐,俭岁即有莩。 独藉煮海余,易以供岁调。 古人弛丽禁,琐琐不尔较。 但令官无亏,一任民转漕。 近年盐法密,适以长贪暴。 茫茫一溟渤,乃是大穽沼。 下不济民穷,上不资国耗。 饥狼与饿鼠,白昼敢嘷噪。 民膏宁几何,尔腹安得饱。 我思山海藏,本是天地宝。 公家卖盐引,本钱亦铢秒。 祇今增倍蓰,安得不为挠。 上恩岂不厚,末弊诚不料。 官曹既犹御,何责汝为盗。 千钧发鼷鼠,桃虫集飞鸟。 我欲陈其言,哀情动深悄。 闽山秀而刚,习气本强矫。 近代姱节人,一一皆可考。 汉史言未公,反复出篁筿。 反复岂其性,当年久探讨。 学道皆有用,薰陶乃其妙。 抚御或失宜,反以萌不肖。 矧兹一峤地,峒险接深杳。 郡人生本微,邻寇时掠剽。 亟当保天和,玉石戒俱燎。 民生必有养,而后可施教。 云何无其具,而辄事刑勦。 海滨去天边,高高不堪叫。 使者重观风,苏息宜及早。

译文:

七闽之地古时是荒远的地方,处于南方的边境。 秦汉时期将这里纳入版图,但居住的百姓还很稀少。 文化风气渐渐开始开启,到了唐朝这里开始兴盛并为人所称赞。 问这是因为什么呢,其实风气变化早有先兆。 威武的观察使大人,恳切地进行告诫诏示。 直到现在官宦家族的传承中,还沐浴着诗书的光辉。 伊洛之学南传之后,考亭学派又重新继承和发扬。 这就好像天空中的太阳,万古都闪耀着光芒。 它不只是在中原地区传播,连岭南地区也深受影响。 可怎么突然风气一变,变化让人难以预料。 这百年的诗书之地,到了末世风俗变得好勇斗狠、巧诈虚伪。 难道是这里的百姓愚顽吗,这其实也和外界的影响有关。 天下本来没有什么大事,都是庸人自己在制造麻烦。 庸人倒也没什么大的危害,可贪婪的人带来的灾祸就不小了。 小贪婪的人容易被察觉,大贪婪的人是多么狡猾啊。 那些如豺狼般的大贪就不用提了,像狐鼠一样的小贪更不值一提。 可怜那清漳的百姓啊,有仁德之心的人真该去慰问他们。 不知哪一年彗星扫过,战火过后磷火还在闪烁。 十户人家有九户都是一片荒芜,落日的余晖照着野外的残火。 近来伤痛才刚刚平定,生机就像原野上的草一样渐渐复苏。 可三年之内两次征兵,远行的人也为此哀伤。 闽地本来土地贫瘠,被山和海环绕。 耕种两次收获的粮食都不够吃,灾年就会有人饿死。 只能依靠晒盐的收入,来交换物品以供应一年的开销。 古代对一些小禁令都放宽,不会在这些小事上计较。 只要官府税收不亏损,就任由百姓自行运输交易。 可近年来盐法变得严密,这恰恰助长了贪婪和暴虐。 那茫茫的大海,如今却成了巨大的陷阱。 对下不能缓解百姓的穷困,对上也不能资助国家的消耗。 那些如饥狼饿鼠般的人,大白天都敢嚣张叫嚷。 百姓的膏血能有多少呢,你们的肚子怎么能填得饱。 我想到这山海中的宝藏,本是天地赐予的宝物。 官府售卖盐引,给的本钱也是少之又少。 如今成本成倍增加,百姓怎能不受到困扰。 皇上的恩情难道不深厚吗,只是没想到下面会有这样的弊端。 官府像驾驭烈马一样管制百姓,又怎能责怪百姓去做盗贼呢。 用千钧之力去对付小老鼠,小小的鹪鹩却能聚集飞鸟。 我想把这些话说出来,哀伤的情感在心底深深涌动。 闽地的山秀丽而刚硬,这里人的习性本来就倔强。 近代那些有美好节操的人,一个一个都可以考证。 汉史的记载可能有失公允,竹子反复生长(世事也反复变化)。 反复变化难道是人的本性吗,这是经过多年的观察和思考得出的。 学习道义都是有用的,熏陶感染才是其中的妙处。 如果安抚治理不得当,反而会滋生不良现象。 况且这岭南之地,山洞险要幽深。 当地百姓本来生活就艰难,还时常遭受邻寇的掠夺。 应该赶紧保持天地间的和谐,要警惕玉石俱焚的情况。 百姓必须先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然后才可以进行教化。 怎么能没有相应的条件,就动辄动用刑罚去剿灭呢。 海边离朝廷那么远,百姓有冤屈也难以向上面诉说。 使者大人身负考察民风的重任,应该尽早让百姓休养生息啊。
关于作者
宋代熊禾

熊禾(1247~1312年),字位辛,一字去非,号勿轩,晚号退斋。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建阳崇泰里(今莒口乡)人,世居云谷鳌峰之阳熊墩。幼年颖慧,有志于濂、洛、关、闽之学。访朱熹门人辅广,拜其为师,游浙江,受业于刘敬堂,得朱熹晚年同黄干论学之要旨。登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受任汀州(今属福建)司户参军,颇有政绩。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