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崇安县学立碑

出山未逾月,辄复入山去。 平生武夷志,兹游适真遇。 诛茅倘可遂,岂但山水趣。 扶摇欣夙心,踌躇动长虑。 恭惟文公学,倡道匪虚语。 向微剖析功,斯人遂聋瞽。 斋居一原叹,此叹无人悟。 晚年制作心,门人未轻许。 真实浸泬寥,枝叶谩夸诩。 漂沦未百年,剽窃立门户。 吾党固有愆,斯道自今古。 扶偏须忠臣,邪说可无距。 同志此来游,兴言激余素。 礼乐愧河汾,兴唐竟谁予。 大隠堂前水,滔滔自东注。 回薄万古心,无言对天柱。

译文:

我出山还不到一个月,就又要进山去了。我这一生对武夷山就有着特殊的向往,这次游历真可谓是如愿以偿。要是能够在山里砍除茅草搭建居所,那可就不只是享受山水之乐这么简单了。 想到自己一直以来的心愿能够实现,我满心欢喜,但又不免思绪万千,陷入了长久的思考。我恭敬地想到文公(朱熹)的学问,他倡导圣道可绝不是空口无凭的虚话。倘若没有他对学问深入剖析的功劳,世人就会像聋子和瞎子一样愚昧无知。 文公曾经在书斋里发出长叹,可这叹息却无人能够真正领悟。他晚年著书立说的心意,连他的弟子们都不敢轻易评说。真正的学问如今已渐渐被淡忘,如同消散在空旷的天地间,而那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却被人拿来大肆吹嘘。 距离文公的时代还不到百年,就有人剽窃他的学说自立门户。我们这些同道中人固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圣道从古至今都是存在的。要纠正学术上的偏差,就需要像忠臣一样坚定的人,对于那些邪说不能不加以抵制。 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此游历,大家的交谈激发了我内心一直以来的情怀。我惭愧自己没有像王通在河汾讲学那样,培养出能振兴唐朝的人才,可又有谁能像当年王通那样做到呢? 大隐堂前的溪水,滔滔不绝地向东流去。它似乎蕴含着万古不变的心意,我默默无言地面对着高耸的天柱峰,心中感慨万千。
关于作者
宋代熊禾

熊禾(1247~1312年),字位辛,一字去非,号勿轩,晚号退斋。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建阳崇泰里(今莒口乡)人,世居云谷鳌峰之阳熊墩。幼年颖慧,有志于濂、洛、关、闽之学。访朱熹门人辅广,拜其为师,游浙江,受业于刘敬堂,得朱熹晚年同黄干论学之要旨。登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受任汀州(今属福建)司户参军,颇有政绩。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