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

芦苇萧森古渡头,征鞍卸却上孤舟。 烟笼古木猿啼夜,月印平沙雁叫秋。 砧杵远闻添客泪,鼓鼙才动起人愁。 当年击筑悲歌处,一片寒光凝不流。

译文:

在那古老的渡口边,芦苇长得茂密又萧条。我从马背上下来,卸下鞍具,登上了那孤独的小船。 夜晚,烟雾笼罩着古老的树木,猿猴在其间悲啼;秋天,明月映照在平坦的沙滩上,大雁发出阵阵哀鸣。 远远地传来捣衣的砧杵声,这声音更增添了我这个游子的泪水;刚响起战鼓的声音,就勾起了人们的忧愁。 这里正是当年荆轲击筑悲歌、慷慨赴义的地方啊,如今那易水之上一片寒冷的波光,仿佛都凝固住不再流淌了。
关于作者
宋代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