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阁四言诗

玄黄氤氲,混沌未死。 道隠冥默,文鬰雕跂。 蚩蚩熙熙,结绳而治。 谁凿七窍,鸿蒙拊髀。 马图鸟迹,仿佛文字。 羲轩勋华,授受一理。 典谟训诰,浑浑无拟。 天生素王,躬服仁义。 宪章祖述,参赞经纬。 经揭日月,史严辞事。 九流说铃,诸子疣赘。 秦灰小厄,鲁壁阐秘。 白首齐生,口诵臆记。 枝叶扶疏,风流委靡。 汉兴购求,六经大备。 舒向校雠,班马传纪。 尔雅同风,沿袭世次。 宋三百年,超轶姚姒。 际海薄天,声教渐被。 惟此东邑,蔼蔼多士。 孔墙巍巍,重屋丹绮。 群玉之府,五经之笥。 排签插架,堆案盈几。 藻饰皇猷,驰骋帝轨。 兰薰颜冉,玉洁曾史。 物忌太盛,道有中否。 何物坏宅,有士抱器。 坛荒杏老,墉鼠穴虺。 川竭珠逃,椟破玉毁。 炷灯拭案,篇𡏖简毁。 观鹳雅鸦,鲁鱼亥豕。 斲轮糟粕,负蛉口耳。 忘筌舍蹄,出足弃履。 文未丧天,道不坠地。 起废者谁,孟母之子。 薄言采藻,于彼沼沚。 鸠工捐资,不捐廪饩。 榱桷得宜,轮奂有炜。 肩摩踵接,出入槐市。 非此乔木,畴克大庇。 非我宗匠,孰主张是。 祖有令德,世济其美。 休声日流,与道终始。

译文:

宇宙初始,天地间的元气混沌交融,那一片混沌的状态仿佛还未消逝。 大道隐匿在寂静无声之中,文字也在初始阶段,还带着一种古朴的雕琢痕迹。 百姓们无知无识却又和乐相处,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来治理社会。 是谁凿开了七窍,让混沌的状态被打破,鸿蒙时代的人们只能拍着大腿叹息。 龙马负图、神龟载书的传说出现,隐约有了文字的雏形。 伏羲、轩辕、帝尧、帝舜这些贤君,他们传承的是同一道理。 《尚书》中的典、谟、训、诰等文献,气势浑厚,无可比拟。 上天诞生了素王孔子,他亲身践行仁义之道。 他遵循古代圣王的制度,传述他们的学说,参与并辅助天地化育。 经书如日月般光辉闪耀,史书严谨地记载言辞和事迹。 诸子百家的学说,如同铃声琐碎,是多余的赘疣。 秦始皇焚书是一次小小的劫难,但鲁壁藏书却揭示了其中的奥秘。 白发苍苍的齐国儒生,凭借口头传诵和心中记忆保留经典。 后来学术发展如枝叶般繁杂,学风逐渐衰颓。 汉朝兴起后四处搜求书籍,六经基本完备。 刘向、刘歆父子校订书籍,班固、司马迁撰写纪传体史书。 《尔雅》统一了语言规范,学术传承有序。 宋朝三百年,超越了上古的尧舜时代。 其影响遍及四海,声威教化逐渐传播。 就在这东方城邑,人才济济。 孔子的学宫高大雄伟,房屋重叠,装饰着红色的绮丽图案。 这里是藏书丰富的宝库,如同装着五经的箱子。 书架上插满了书籍,书案上也堆满了书卷。 学者们用学识美化帝王的治国之道,在帝王的轨道上尽情驰骋。 他们品德如兰草般芬芳,堪比颜回、冉求;如美玉般高洁,好似曾参、史鱼。 事物忌讳过于兴盛,大道也有兴衰起伏。 不知什么东西破坏了学舍,有贤能之士怀才不遇。 学宫的祭坛荒芜,杏树衰老,墙里有老鼠做窝、毒蛇盘踞。 如同川流干涸宝珠逃离,匣子破损美玉毁坏。 点亮灯火擦拭书案,却只见书页残缺、竹简毁坏。 阅读时满眼错误,就像把鹳看成雅、把鸦读错,把“鲁鱼”误认、“亥豕”混淆。 只学一些表面的糟粕,靠口耳相传一些浅薄的知识。 忘记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如同钓到鱼就忘了鱼篓、捕到兔就忘了捕兔的工具,走出门口就丢弃鞋子。 但文化并未被上天抛弃,大道也没有坠落到地上。 是谁来振兴这荒废的学舍呢?是像孟子母亲教育出的贤才。 人们到那沼泽和小洲采集水草(比喻积极筹备)。 召集工匠、募集资金,也不吝啬供应粮食。 房屋的椽子大小适宜,建筑高大华美,光彩照人。 人们肩挨着肩、脚跟着脚,在学宫进进出出,热闹得如同槐市。 如果不是有这样的良好环境,怎能庇护众多学子? 如果不是我们的宗师巨匠,谁能主持这件事呢? 祖先有美好的品德,世代都继承并发扬这种美德。 美好的名声日益流传,与大道一同长存。
关于作者
宋代张衡

张衡(78-139),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在汉朝官至尚书,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