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次韵怀古或疑屈原曹娥死非正命是不知杀身成仁者也并为发之

葵榴入眼明,得酒慰衰齿。 胡为浪自悲,怀古泪纷委。 湘江沈忠臣,越江沈孝子。 沈骨不沈名,清风两江水。 或云非正命,是昧舍生理。 归全岂发肤,所惧本心毁。 哭父天为惊,忧君国将毁。 于焉偷吾生,何以立戴履。 修短在百年,芳秽垂千纪。 之人死犹生,滔滔真死矣。

译文:

一进入端午时节,葵花和石榴映入眼帘,色彩明艳,我喝了点酒,这也算是慰藉我衰老的身体了。 我为何要无端地独自悲伤呢?可当我缅怀古人时,泪水还是纷纷落下。 湘江里沉埋着忠臣屈原,越江下沉睡着孝子曹娥。他们的身躯虽然沉入了江底,但他们的名声却不会被淹没,他们的高风亮节就如同湘江和越江的江水,浩浩汤汤,永垂不朽。 有人说他们不是寿终正寝,这种说法其实是不明白舍生取义的道理。所谓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保全自身,可不仅仅是指不伤害身体啊,更可怕的是本心的毁坏。 曹娥哭父,连上天都为之震惊;屈原忧虑君主、忧虑国家即将毁灭。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苟且偷生,又怎么能算得上是顶天立地的人呢? 人的寿命长短不过百年而已,但人的美名或者恶名却会流传千年。像屈原和曹娥这样的人,即便死了也如同活着一样,而那些浑浑噩噩、只知苟且偷生的人,即便活着,也和死了没什么两样。
关于作者
宋代林景熙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