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易

荥河通昆源,古出龙马瑞。 包牺真天人,一见测其秘。 八卦已支离,重为六十四。 爻象互立名,系辞发洙泗。 尽泄元气藏,柯叶布文字。 有如木生瘿,笺注漫百氏。 燋龟与揲草,何能解人意。 及滋天下疑,反以二物具。 方寸不自灵,柄为冥漠据。 弧矢启战争,书契长奸伪。 缅思未画前,标枝无一事。 日月自循环,全易在天地。 所以负苓人,因之发长喟。

译文:

荥河与昆仑山的源头相通,古时这里曾出现龙马带来祥瑞之兆。 伏羲真是超凡入圣的人,他一见到龙马身上的神秘图案就洞察了其中的奥秘。 最初的八卦已经显得有些复杂,后来又演变成了六十四卦。 每一爻和卦象都各自有了名称,孔子在洙水和泗水之畔为《易经》写下了系辞。 这一系列的演变将天地间元气所蕴藏的道理全部泄露出来,在书籍篇章里广泛传播。 就好像树木生出了树瘿,后世为《易经》作笺注的多达百家。 用烧灼龟甲和揲蓍草来占卜的方法,怎么能真正理解人的心意呢。 这种做法反倒引发了天下人的疑惑,人们却还依靠这两样东西来占卜。 其实人自己内心本就有灵明,却把决定权交给了虚无渺茫的事物。 自从有了象征武器的弧矢之象,便开启了人间的战争;有了文字,也助长了奸邪虚伪之风。 遥想在八卦尚未画出之前,那时候社会如同上古标枝时代一样,没有什么纷扰之事。 日月自然地循环交替,完整的《易经》之道就蕴含在天地之间。 所以那些背着茯苓的隐士,为此发出了长长的叹息。
关于作者
宋代林景熙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