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泰霞真士祈雨之验

火旗燄燄烧坤垠,蒺藜满道风扬尘。 槁苗无花不作谷,老农扶杖田头哭。 哭声不为填沟渠,室罄何以供官输。 檄龙呗佛寂不应,蜥蜴那能擅权柄。 泰霞真士鞭风霆,绿章叩天天亦惊。 玄云沛雨起肤寸,点点都是盘中饭。 须臾收歛归无声,翩然驾虬出山城。 我闻调元功自古,亢为常旸伏常雨。 庙堂有道司牧良,坐看玉烛开金穰。 淮南捕蝗蝗更在,饥蛟啮人陆成海。 肥羊日日供大官,论功乃使专黄冠。 真士寸田无水旱,天机子夜交离坎。

译文:

炽热的骄阳如烈火般燃烧着大地,就像那火旗的火焰在广袤的大地上肆虐,道路上布满了蒺藜,狂风卷着尘土四处飞扬。 干枯的禾苗没有开花,自然也无法结出稻谷,老农夫拄着拐杖在田头悲声痛哭。这哭声并非是因为自己会饿死填了沟渠,而是家中已经一无所有,拿什么去缴纳官府的赋税呢。 官府发檄文召龙降雨,和尚念经拜佛求雨,可都毫无回应,那些小小的蜥蜴又哪有呼风唤雨的权力呢。 泰霞真士却能够驱使风霆,他用绿色的奏章叩问上天,连上天都为之震惊。转眼间,乌云密布,甘霖如注,那点点雨滴,就如同是盘中的米饭,承载着百姓的希望。 没过多久,雨就停了,一切又恢复了寂静,泰霞真士潇洒地驾驭着虬龙,离开了这座山城。 我听说调节阴阳的功劳自古以来就很重要,天气要么一直干旱,要么一直下雨。要是朝廷政治清明,地方官员贤良,就可以看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景象。 可如今淮南地区捕蝗,蝗虫却依旧泛滥成灾,饥饿的百姓就像被蛟龙撕咬,陆地仿佛变成了一片苦海。达官贵人每天享用着肥美的羊肉,可论起祈雨的功劳,却让道士独占了。 泰霞真士自身的心田能够做到没有水旱之灾,他在子夜时分就能让体内的阴阳之气相交融合,达到一种超凡的境界。
关于作者
宋代林景熙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