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二首 其一

炎正遭中微,冠屦纷倒置。 四壁皆楚歌,獯鬻何凶炽。 万命堕荆棘,身与豺狼值。 攒眼刺荼毒,地无隙可避。 君子饿欲死,为时所唾詈。 白昼行梦中,更相问憔悴。 我蛰茅茨下,有生痛自愧。 寒灯吊老影,恻恻不遑寐。 忧抑并填膺,反复论此事。 嗣君尚幼冲,厉阶谁所致。 权奸弄破国,珠玉乱走地。 曾谓顷刻间,一蹶失神器。 风沙犯天颜,生死一叶寄。 势去若瓦解,哀告不可譬。 太庙枥胡马,太学巢胡吏。 殿阁奏秋凉,群群走魈魅。 凄风吹宫花,春不肯明媚。 哀笛破深愁,满目新亭泪。 我朝圣明君,一一皆善治。 涵育三百年,岂无忠义士。 我读我父书,颇曾识大义。 无以死恐我,死亦心不二。 残生啮胆檗,气怒频裂眦。 或时坐如死,突眼噤相视。 先王泽未泯,中兴断可冀。 仰呼吁不平,挺身摅大志。 四方皆风动,德化成渐被。 春秋生杀权,华夷有定位。 后有董狐笔,当严于载记。 爰以明人伦,永使勿颠坠。

译文:

### 翻译 宋朝的国运正处于中途衰微的时刻,社会的秩序完全颠倒,就像帽子和鞋子的位置错乱了一样。四周都充满了敌人的威胁,就如同项羽被围时四面响起楚歌,北方的蒙古侵略者是多么的凶狠残暴。 无数人的生命陷入困境,就像掉进了荆棘丛中,人们自身还常常遭遇豺狼般的敌人。满眼所见皆是百姓遭受的残害与痛苦,整个大地竟没有一处可以躲避的地方。 有气节的君子们穷困潦倒几乎饿死,还被当时的一些人唾弃责骂。人们仿佛在白昼里行走于梦境之中,彼此见面时,只能相互询问对方那憔悴的模样。 我隐居在简陋的茅屋之下,作为一个还活着的人,内心深感羞愧痛苦。寒夜里孤灯陪伴着我衰老的影子,我心中悲痛难眠。 忧愁和压抑填满了我的胸膛,我反复思考着这些事情。当今的君主还年幼,这祸乱的根源究竟是谁造成的呢?原来是那些弄权的奸臣把国家搞得破败不堪,就像珍贵的珠玉被随意丢弃在地。 谁能想到在顷刻间,国家就一败涂地,失去了政权。皇帝在战乱中遭遇危险,生死就像一片树叶般飘摇不定。国家大势已去,如同瓦片破碎瓦解,即使苦苦哀告也无法挽回这局势。 敌人的战马在皇家太庙中肆意践踏,胡人的官吏在太学里安巢扎营。宫殿楼阁中传来秋凉的气息,一群群的恶鬼般的敌人肆意横行。 凄凉的风吹拂着宫中的花朵,春天似乎也失去了明媚的光彩。哀伤的笛声冲破了我深深的愁绪,满眼都是像新亭对泣时那样的悲泪。 我们宋朝历代的圣明君主,每一位都善于治理国家。经过三百年的培育涵养,难道就没有忠义之士吗? 我研读父亲传授的书籍,也深知其中的大义。不要想用死亡来恐吓我,即便死去我的忠心也不会改变。 我残剩的生命就像咀嚼着苦胆和黄檗一样痛苦,但心中的怒气常常让我眼眶欲裂。有时我坐着就像死了一样,瞪大双眼默默对视。 先王的恩泽还没有完全消失,国家中兴的希望还是可以期待的。我仰首呼吁这世间的不平,挺身而出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 我相信四方的人们会像受到风的吹动一样响应,美好的品德教化会逐渐普及开来。就像《春秋》中有着明确的褒贬善恶的准则,华夏和夷狄本就有各自应有的位置。 后世会有像董狐那样正直的史官,会严谨地记载下这段历史。以此来彰显人伦纲常,让社会秩序永远不会颠倒坠落。 ### 解析 这首诗是南宋遗民郑思肖所作。南宋末年,政治腐败,蒙古势力崛起并不断南侵,最终南宋灭亡。郑思肖一生忠于宋朝,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国家灭亡的悲痛、对权奸误国的愤慨,以及坚守忠义、期待国家中兴的信念。诗中描绘了国家衰亡时百姓的苦难、社会的混乱,展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关于作者
宋代郑思肖

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