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实示中秋诗甚恨不同此乐用韵一笑病中殊无思也

谁其持冰炭,晨夕闯我庭。 遥哉水帝后,乃有此宁馨。 不受百药镌,奈何顽且冥。 是时八月半,无云天正清。 居然作灾怪,流汗如翻瓶。 捕逐出八荒,弱步愁□□。 而子方寘酒,宾主更醉醒。 作诗调明月,顾兔下乞灵。 饮量闻小减,犹能吸南溟。 客疾扫已空,荡荡白云扃。 何必傚渊明,苦问神影形。 吾生七望八,朏朒知几经。 不乐复奚为,羡子鬓未星。 何时定一来,眼中见鸾停。 软语到夜阑,发火烹中泠。 诵子新诗篇,我亦能静听。

译文:

### 诗歌大意 是谁怀揣着冰与炭(这里可能象征着矛盾、纷扰的情绪),从早到晚闯入我的庭院,让我不得安宁。遥想那水帝的后人(这里具体所指不太明确,可能是对仲实家族的一种隐晦说法),竟生出你这样优秀美好的人。 你身体不受百药的调治影响,奈何如此顽固又懵懂(可能指生病后对治疗不敏感或者病状顽固)。正值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天空无云,一片清朗。可我却居然遭遇灾怪一般的状况,汗流浃背,就像瓶子被打翻一样止不住。 我虚弱地迈着步子,连走到远处都发愁(此处原诗有缺字),仿佛要被驱逐到八荒之外。而你却正摆下酒宴,宾主们轮流醉了又醒,尽情欢乐。 你作诗与明月调侃,引得月中的玉兔都下凡来祈求灵验。听闻你的酒量稍有减少,但仍能像能吸尽南海之水一样豪饮。 客人的疾病一扫而空,心境如同那开阔的白云掩映的门户一般坦荡。何必像陶渊明那样苦苦追问神、影、形的关系呢。 我这一生已经快到七八十岁了,经历过无数次月亮的圆缺变化。不及时行乐又能怎样呢,真羡慕你鬓发还未斑白。 什么时候你能一定来我这里一趟,让我能亲眼见到你这如鸾鸟般俊逸的人停留下来。 我们轻声细语聊到夜深,燃起炭火煮那中泠泉水。到时候诵读你新写的诗篇,我也会静静地聆听。
关于作者
宋代牟𪩘

牟𪩘(一二二七~一三一一),字献甫,一字献之,学者称陵阳先生,井研(今属四川)人,徙居湖州(今属浙江)。以父荫入仕,曾为浙东提刑。理宗朝,累官大理少卿,以忤贾似道去官。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陷临安,即杜门不出,隠居凡三十六年,卒年八十五。有《陵阳集》二十四卷(其中诗六卷)。事见《宋元学案》卷八○,清光绪《井研县志》卷三一有传。 牟𪩘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乾隆十二年周永年刻《陵阳先生集》(简称周本)、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底本诗集外之诗及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