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侯车骑匆匆出,前驺不鸣随者急。 不游台沼不寻山,独向城隅小蓬荜。 城隅蓬荜谓谁家,太学先生贤已卒。 老妻犹在八十余,侯来为问夫人疾。 当时弟子犹五六,连袂追随慎仓卒。 手调汤药进盂盘,劳问有无极纤悉。 巷人来观相欢喜,门外墙头闻唧唧。 我思康定庆历间,天下文章极萧瑟。 读书不复问义理,破碎幺么入声律。 先生始出治庠序,辅养学者尊经术。 自兹道义及生民,晚具𫄸黄起遗逸。 先生今来骨为土,名儒大义非前日。 朝登垅坂暮高官,旧学前功付幽黜。 往往昔游苕霅人,诋讳不敢对以实。 李侯自是江南士,不预吾徒旧堂室。 尊德乐道乃精诚,念老嗟贫固其秩。 魏文伏轼过西河,郑公名乡论高密。 古来如君顾无几,于今走利尤非匹。 人言侯政如此多,试听风谣百之一。
赠湖州使君李公择
译文:
李公择使君车马匆匆地出行,前面开道的侍从都不鸣锣清道,随从们也急急跟随。他既不去游览亭台池沼,也不去寻访名山,唯独前往城角那简陋的小屋。
城角的这间小屋是谁家呢?是那位太学先生的家,可惜先生已经贤逝。先生八十多岁的老妻还在世,李使君前来探问夫人的病情。
当时先生还有五六个弟子,他们手挽着手,匆忙又谨慎地追随在李使君身后。使君亲手调配好汤药,放在盘子里端给夫人,关怀询问夫人的情况,事无巨细都问到了。
巷子里的人都跑来看,大家都面露欢喜之色,门外和墙头上还不时传来赞叹声。
我回想起康定、庆历年间,天下的文章风气极为衰微。读书的人不再探究义理,只在那些琐碎细微的声律上做文章。
太学先生开始出来整治学校,培养学者,尊崇经术。从此,道义得以传播到百姓之中,到了晚年,先生还穿着礼服去举荐那些被遗落的贤才。
如今先生已经化为尘土,名儒所倡导的大义也不如从前了。现在的人早上还在山坂间,晚上就做了高官,从前在学堂里的学业功劳都被埋没了。
那些曾经在苕霅一带求学的人,往往忌讳此事,不敢说实话。李使君本是江南人士,并未参与过我们以前在学堂的活动。
但他尊德乐道却是真心诚意的,顾念老人、怜惜贫穷之人,这本来就是他应有的品德。就像魏文侯乘车经过西河时对贤人的敬重,郑康成的故乡因他而备受赞誉。
自古以来像李使君这样的人实在是不多,如今那些追逐利益的人更是无法与他相比。人们说李使君这样的善政还有很多,这不过是他众多善政中的百分之一罢了。
关于作者
宋代 • 陈舜俞
陈舜俞(?~一○七五),字令举,因曾居秀州白牛村,自号白牛居士,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授签书寿州判官公事(《都官集》附陈杞跋、《至元嘉禾志》卷一三)。嘉祐四年(一○五九),由明州观察推官举材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著作佐郎、签书忠正军节度判官公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神宗熙宁三年(一○七○)于知山阴县任上以不奉行青苗法,降监南康军酒税(同上书卷二一二)。熙宁八年,卒。有《都官集》三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及他书辑为十四卷(其中诗三卷),近人李之鼎刻入《宋人集》甲编。《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陈舜俞诗,据李刻《宋人集·都官集》为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并酌校他书。另从《会稽掇英总集》、《舆地纪胜》、《永乐大典》等辑得集外诗若干,编为第四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