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南康刘道纯秀才起应新诏

太平天子厌弊旧,尽解纲条重结纽。 一朝进士各名经,五百年来病声偶。 弟子增员岩穴空,博士献书车马走。 鸿薄青冥昔在笼,鱼忆沧浪今脱笱。 乘时得志君其人,平生好学气撞斗。 诋诃毛郑为低眉,辨说仪秦不容口。 本需束帛贲圭衡,勉应新书辞畎亩。 时髦往往出江南,解褐须期居帝右。 藏珍韬椟元待价,搦矢抚弦须应手。 勿学迂疏鲁两生,是古非今空白首。

译文:

当今太平盛世的天子厌恶陈旧的弊病,打算全面解开原有的制度纲纪,重新进行整顿。 忽然间,朝廷要求进士们各自专精一门经典学问,这一举措改变了五百年来只注重声律对偶的弊端。 各地学子纷纷响应,使得山林岩穴间隐居求学的人都出来参加科举,太学的博士们也忙着进献书籍,车马往来不断。 就像原本被困在笼中的鸿鹄如今能飞向高远的青天,好似曾经困在鱼篓里的鱼儿现在得以游入辽阔的沧浪之水。 您正是顺应这一时代、能够得志的人啊,您平生热爱学习,意气豪迈,壮志冲霄。 您敢于批评汉代的经学家毛亨、郑玄,让那些尊崇他们的人都为之折服;您辩论起来滔滔不绝,就算是战国时的张仪、苏秦也比不上您的口才。 朝廷本来就应该用束帛来聘请您这样的贤才,您也欣然响应新的诏令,告别了田间的生活。 时尚杰出的人才常常出自江南,您脱下平民的衣服入仕为官,将来一定能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 您本就像珍藏在匣中的宝物,等待着合适的价格出售,现在拿起弓箭射箭必然能够得心应手。 可不要学习那两个迂腐疏阔的鲁地儒生,一味地肯定古代、否定现在,最后只能白白地老去啊。
关于作者
宋代陈舜俞

陈舜俞(?~一○七五),字令举,因曾居秀州白牛村,自号白牛居士,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授签书寿州判官公事(《都官集》附陈杞跋、《至元嘉禾志》卷一三)。嘉祐四年(一○五九),由明州观察推官举材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著作佐郎、签书忠正军节度判官公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神宗熙宁三年(一○七○)于知山阴县任上以不奉行青苗法,降监南康军酒税(同上书卷二一二)。熙宁八年,卒。有《都官集》三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及他书辑为十四卷(其中诗三卷),近人李之鼎刻入《宋人集》甲编。《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陈舜俞诗,据李刻《宋人集·都官集》为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并酌校他书。另从《会稽掇英总集》、《舆地纪胜》、《永乐大典》等辑得集外诗若干,编为第四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