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道焉不黜,士生常苦贫。 此语闻则旧,今见贤丈人。 三十取科第,初走州县尘。 清不受一毫,义或重万钧。 四十虽宦达,五十已邅屯。 有如车脱辐,挽之又埋轮。 南栖穷山中,茅屋无比邻。 瘦田两三棱,过半生荆榛。 年丰苦不饱,况复水旱频。 予常访其居,会合欢无垠。 念此太幽独,欲去弥伤神。 劝君胡不归,清霅多交亲。 旋闻理艅艎,送之彭蠡滨。 今来复相过,三见汀洲春。 虽云故乡乐,还似枯池鳞。 僧坊避风雨,所頼太守仁。 随衣度伏腊,计俸纾晡晨。 无妻眠抱影,失子泪沾巾。 穹苍杳难知,善人独不振。 公怀自旷达,陶然乐天钧。 作诗拟渊明,委形任屈伸。 所喜樽有酒,且乐圃有筠。 我思得高义,列鼎铺重茵。 馆之华堂上,岁与禾百囷。 使无寒饥顾,便可谢簪绅。 世俗念已薄,此邦非等伦。
次韵酬郏郎中
译文:
坚持正道怎么会不遭贬斥,读书人一生常常苦于贫困。这话我早就听说过,如今在您这位贤德的老者身上得到了印证。
您三十岁就科举中第,起初在州县的繁杂事务中奔波。您清廉得连一毫之利都不沾染,秉持道义时却重若万钧。四十岁时您仕途还算顺利,可到了五十岁就遭遇艰难挫折。就如同车子的辐条脱落,想要拉着车走却又车轮深陷。
您栖身于南方的深山之中,茅屋周围没有邻居。仅有两三小块贫瘠的田地,大半还长满了荆棘杂草。就算是丰收年景也难以吃饱肚子,更何况还频繁遭遇水旱灾害。我曾经去拜访您的居所,与您相聚时欢乐无比。但想到您如此孤独寂寞,我想要离开时就更加伤感。
我劝您为何不回家乡呢,清霅那里有很多亲朋好友。不久就听说您整理好船只,要前往彭蠡之滨。如今您又前来相见,已经过了三个春天。虽说故乡生活让人快乐,但您就像被困在枯池里的鱼。
您在僧坊里躲避风雨,全靠太守的仁义关照。靠着微薄的俸禄勉强维持生活,度日艰难。您没有妻子相伴,睡觉时只能抱着自己的影子;失去孩子,泪水常常沾湿了衣襟。上天高深莫测,善良的人却总是不得志。
您心怀旷达,坦然地顺应命运的安排。作诗就像陶渊明一样,把自己的身体交给命运的屈伸变化。您所欣慰的是酒樽中有酒,园圃中有竹子。
我心想若能有高尚的人,用丰盛的美食招待您,让您住在华丽的厅堂,每年给您几百仓的粮食。让您不用再担忧寒冷饥饿,您就可以告别官场了。您对世俗的念想已经淡薄,这个地方和其他地方不同啊。
关于作者
宋代 • 陈舜俞
陈舜俞(?~一○七五),字令举,因曾居秀州白牛村,自号白牛居士,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授签书寿州判官公事(《都官集》附陈杞跋、《至元嘉禾志》卷一三)。嘉祐四年(一○五九),由明州观察推官举材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著作佐郎、签书忠正军节度判官公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神宗熙宁三年(一○七○)于知山阴县任上以不奉行青苗法,降监南康军酒税(同上书卷二一二)。熙宁八年,卒。有《都官集》三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及他书辑为十四卷(其中诗三卷),近人李之鼎刻入《宋人集》甲编。《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陈舜俞诗,据李刻《宋人集·都官集》为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并酌校他书。另从《会稽掇英总集》、《舆地纪胜》、《永乐大典》等辑得集外诗若干,编为第四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