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闻先儒云,鸡雏可观仁。 须臾不舍母,是即孝弟根。 不待教而知,不待习而成。 于斯为良知,于斯为良能。 人从此充拓,四海皆闵曾。 异哉鸡伏鹜,出壳忘其恩。 子向水中去,母从岸呼鸣。 子往母亦往,子疏母愈亲。 鹰隼飞在天,母亦与子惊。 或遇狸与狌,爱雏忘其身。 不顾力小大,直与争死生。 天于微物上,感人恻隠真。 人观鸡护雏,铁石为动情。 子呱方卧冰,安得卵覆人。 勿看鸡伏鹜,吾则行吾仁。
鸡雏吟
译文:
我听闻前代的儒者说,从鸡雏身上可以看到“仁”的体现。小鸡们片刻都不离开鸡妈妈,这就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品德的根源。它们不需要别人教导就懂得,也不需要反复学习就能做到。这就是所谓的良知,也是天赋的本能。
人如果能在这方面加以扩充发扬,那么天下到处都会有像闵子骞、曾参那样的大孝子。
奇怪啊,母鸡孵出了小鸭子,小鸭子出壳后就忘了母鸡的养育之恩。小鸭子往水里游去,母鸡在岸边焦急地呼唤鸣叫。小鸭子游到哪里,母鸡就跟到哪里,小鸭子与母鸡渐渐疏远,可母鸡却对它们越发亲近。
当老鹰在天空中盘旋时,母鸡也会为小鸭子们感到惊恐。要是遇到了狸猫等野兽,母鸡会因为爱护幼雏而忘记自身的安危。它不会考虑自己力量的大小,直接就会与野兽拼个你死我活。
上天在这些微小的生物身上,真切地展现出了能引发人恻隐之心的情感。人们看到母鸡护雏的情景,即使是铁石心肠也会为之动容。
想想王祥卧冰求鲤时年幼哭泣的样子,哪里会有像母鸡孵卵那样保护他的人呢?我们不要去看母鸡孵出忘恩负义的小鸭子这种情况,我们应该践行自己的仁爱之心。
关于作者
宋代 • 方逢辰
方逢辰(一二二一~一二九一),原名梦魁,学者称蛟峰先生,淳安(今属浙江)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第一,理宗为改今名,因字君锡,授平江军节度签判。宝祐元年(一二五三),召为秘书省正字。二年,在校书郎任以言事罢。开庆元年(一二五九),召为著作郎。景定元年(一二六○),兼权尚左郎官,又以言事忤贾似道罢。在婺州开讲授徒。二年,起知瑞州。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召为司封郎官兼直舍人院,迁秘书少监、起居舍人。三年,出为江东提刑,徙江西转运副使。五年,权兵部侍郎。七年,迁吏部侍郎。丁母忧去国,从此绝意仕途。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卒,年七十一。著作大多散失,五世从孙渊辑为《蛟峰先生文集》八卷,七世孙中续辑外集四卷。事见本集末附黄溍《蛟峰先生阡表》、文及翁《故侍读尚书方公墓志铭》。 方逢辰诗,以明天顺七年方中刻本《蛟峰先生文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