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屋住僧庐,无菜挑野草。 野草风味长,僧庐人迹少。 剥剥谁扣扃,访予事幽讨。 钱唐有骚翁,自号翠谷老。 疋马游南墙,要伴松竹好。 遐思到山人,迂寻出诗稿。 诗无怨苦吟,扫退郊与岛。 胸次鲍明远,笔下王逸少。 我观阴与阳,禅代何时了。 不能为鲁连,尚可作商皓。 长歌黍离篇,酹酒问旻昊。
送潘翠谷
译文:
这位潘翠谷先生没有房子,就住在僧人的庐舍里;没有蔬菜,就去挑采野草来吃。这野草吃起来别有一番悠长的风味,僧庐所在的地方人迹罕至,显得十分清幽。
正安静之时,传来“剥剥”的敲门声,是谁在敲门呢?原来是有人来拜访我,一同探讨那幽微高深的事物。来的是来自钱塘的一位诗人,他给自己取号叫翠谷老。
他独自一人骑着一匹马游历到这南边的地方,想要与松竹为伴,享受这份清幽美好。他怀着悠远的情思想到了我这个隐居山野之人,还绕了不少路专程来拜访我,并拿出他的诗稿与我分享。
他的诗没有那种哀怨愁苦的吟咏,一扫像孟郊、贾岛那种苦吟派的风格。他的心胸就如同鲍照那样开阔,才情横溢;笔下的诗文就像王羲之的书法一样潇洒灵动。
我看着这世间阴阳交替、世事更迭,这朝代的更替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我虽然不能像鲁仲连那样为国家排忧解难、建立奇功,但至少还能像商山四皓那样隐居避世,保持自己的气节。
我不禁放声高唱《黍离》那首充满亡国之痛的诗篇,还洒酒祭奠,向苍天发问,抒发心中的感慨。
关于作者
宋代 • 方逢辰
方逢辰(一二二一~一二九一),原名梦魁,学者称蛟峰先生,淳安(今属浙江)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第一,理宗为改今名,因字君锡,授平江军节度签判。宝祐元年(一二五三),召为秘书省正字。二年,在校书郎任以言事罢。开庆元年(一二五九),召为著作郎。景定元年(一二六○),兼权尚左郎官,又以言事忤贾似道罢。在婺州开讲授徒。二年,起知瑞州。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召为司封郎官兼直舍人院,迁秘书少监、起居舍人。三年,出为江东提刑,徙江西转运副使。五年,权兵部侍郎。七年,迁吏部侍郎。丁母忧去国,从此绝意仕途。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卒,年七十一。著作大多散失,五世从孙渊辑为《蛟峰先生文集》八卷,七世孙中续辑外集四卷。事见本集末附黄溍《蛟峰先生阡表》、文及翁《故侍读尚书方公墓志铭》。 方逢辰诗,以明天顺七年方中刻本《蛟峰先生文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