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向权叔家有陈魏祠堂合祀简斋鹤山惟两公世异事殊实难牵合诸公既极推引复征予言

简斋以诗冠两都,鹤山以文擅江东。 兹溪僻在万山底,辽绝安能来两公。 或撞天关忤九虎,或走穷海随六龙。 畏途迂车一笑粲,远谪信杖双音跫。 谁其主者林下叟,又谁嗣之大雅翁。 诗题田家足浑朴,帖送石刻何舂容。 百年向氏两奇遇,千载江山真发蒙。 到今窗户有佳色,尚想林壑生清风。 恭惟人物一代几,伊洛既竭岷峨空。 艰虞各行天下半,名数况复参枢崇。 高吟大册照寰宇,如此过化良亦匆。 泥上指爪东西鸿,精神如水行地中。 偶然流落亦安计,牵合推引惊盲聋。 二公德业吾岂敢,浅陋最识诗文工。 平生此两大家数,秤较力量能无同。 创闻合祀适有契,一瓣聊借歌词通。

译文:

陈与义(简斋)凭借诗歌在两都(汴京和洛阳)声名远扬,魏了翁(鹤山)凭借文章在江东地区独领风骚。武冈这条溪谷地处偏远的万山深处,距离那么遥远,怎么会招来这两位大才呢? 陈与义或许是因为冲撞了朝廷权贵,忤逆了朝中的奸佞;魏了翁则可能是追随皇帝奔波于穷海之畔。他们在人生的艰难险阻中,如同绕路而行的旅人,偶尔露出欣慰的笑容;又像是被贬谪到远方,拄着拐杖,脚步迟缓却坚定。 是谁在山林间倡导合祀之事呢?是那位隐居林下的老者,又是谁继承并发扬了这一雅事呢?是那位颇具大雅风范的老翁。他们为田家题诗,诗句充满了质朴纯真的气息;石刻上的字帖,文字雄浑雍容。 百年来,向氏家族有这样两次奇妙的机缘,这让这片江山在千年之后仿佛重新焕发出光彩。直到如今,祠堂的窗户似乎都透着美好的色泽,还能让人想象到山林沟壑间吹拂着的清风。 要知道,像这样的杰出人物,一个时代又能有几个呢?自伊洛之学衰落,岷峨之地也再难出如此英才。他们在艰难困苦中走遍了大半个天下,而且在朝廷中都有很高的地位和名声。 他们的诗歌高妙,文章宏富,光照寰宇。他们的教化影响虽然迅速,但也很深远。就像飞鸿偶然在泥上留下爪印,之后便各奔东西,可他们的精神却如同水在地下流淌,默默滋润着大地。 他们偶然流落到此,又何必过于计较呢?如今有人将他们合祀在一起,还大力推崇,这让那些不了解情况的人感到惊讶。我哪里敢去评价两位先生的道德和功业呢?我只是浅薄地知晓他们诗文的精妙。 我这一生,最推崇这两位大家的作品,比较他们诗文的力量和风格,也有相通之处。刚听说要合祀他们,我心中正有同感,就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他们的一点敬意吧。
关于作者
宋代陈杰

陈杰,字焘父,洪州丰城(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授赣州簿。历知江陵县,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兼制置司参谋。据集中诗篇,知其还做过知州和短期朝官。宋亡,隠居东湖。有《自堂存稿》十三卷(《宋史艺文志补》),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四卷。清同治《丰城县志》卷一六有传。 陈杰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豫章丛书》本(简称豫章本)、残本《永乐大典》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