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黍秋深泣乱离,尽将岁月付于诗。 天高有语云霾隔,夜半无眠神鬼知。 心抱孤忠生已晚,身逢多难死应迟。 自从大雅收声后,頼有篇章续楚辞。
杜工部
译文:
在深秋时节,看着那在风中摇曳的禾黍,仿佛它们也在为这战乱流离的世道悲泣。杜甫一生,将自己全部的岁月都倾注到了诗歌创作之中。
他心中有对苍天的肺腑之言,想要倾诉对国家命运、百姓疾苦的关切,可却被如阴霾般的黑暗现实所阻隔,无法传达。每到夜深人静,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内心的痛苦与忧虑,或许只有神鬼能够知晓。
杜甫心怀对国家和君主的一片赤诚忠心,可惜生不逢时,没能赶上一个太平盛世大展拳脚。他一生遭遇诸多艰难困苦,历经磨难却依旧顽强地活着。
自从《诗经》所代表的那种大雅之音不再奏响之后,幸好有杜甫的诗篇,如同《楚辞》一般,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文学的长河中延续着那份忧国忧民的精神,成为后世学习和敬仰的典范。
关于作者
宋代 • 刘黻
刘黻(一二一七~一二七六),字声伯(一作升伯),号质翁,学者称蒙川先生,乐清(今属浙江)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入太学,时年三十四。时太学生伏阙上书攻丁大全,首署其名,追送南安军安置,丁贬还太学。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以对策忤贾似道,授昭庆军节度掌书记。度宗咸淳二年(一二六六),召为秘书正字。三年,迁校书郎(《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除监察御史。六年,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七年,召权刑部侍郎(《宝庆四明志》卷一)。累迁中书舍人,吏部尚书。恭帝德祐初随二王入广。二年(一二七六),拜参知政事(《宋史》卷四七《瀛国公本纪》),行至罗浮病卒。著作已散失,后由其弟应奎收集诗文残稿编为《蒙川先生遗稿》四卷。事见本集卷首《朝阳阁记》,《宋史》卷四○五有传。 刘黻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蒙川遗稿》为底本,校以清丁丙跋明抄本(简称明抄本,藏南京图书馆)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