饯傅理掾

一郡一理掾,横浦为之宗。 青青草不枯,曾识无极翁。 遂宁起鼻祖,陆续书问通。 乃今有耳孙,力学追遐踪。 洁静二湛水,峭介双秀峰。 平反几春意,坐令古犴空。 政最复政最,匪诧赫赫功。 庭草色若何,还与庆历同。 归欤浩无怍,扁舟惊轻篷。 邦民再见公,绣斧番禺东。

译文:

在这一郡之中,管理狱讼等事务的理掾一职,横浦的理掾堪称典范。 那四季常青、从不枯萎的青草,曾经见证过周敦颐(无极翁)在此留下的足迹。 遂宁的傅氏祖先开创了家族的辉煌,此后家族中后人与各方陆续有书信往来,保持着联系。 到如今,傅氏有了远代孙(耳孙),他勤奋学习,努力去追寻祖先的高远踪迹。 他的品行如两条清澈洁净的湛水,纯净无染;又似两座峻峭刚直的秀峰,傲然挺立。 他在处理案件时秉持公正,多次让冤情得以平反,就像带来了春天的气息,使得那古时的牢狱都变得空空荡荡。 他的政绩一次又一次地名列前茅,却从不夸耀那些显赫的功劳。 他庭院中的草色如何呢?就如同庆历年间那般充满生机,象征着他良好的官风与治绩。 如今他卸任归去,心中坦荡毫无愧疚,轻快地乘坐着小船,船篷在风中显得格外轻盈。 这一郡的百姓啊,还盼望着能再次见到您,期待您能像持着绣斧的使者一样,再次来到番禺以东的地方为官造福。
关于作者
宋代刘黻

刘黻(一二一七~一二七六),字声伯(一作升伯),号质翁,学者称蒙川先生,乐清(今属浙江)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入太学,时年三十四。时太学生伏阙上书攻丁大全,首署其名,追送南安军安置,丁贬还太学。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以对策忤贾似道,授昭庆军节度掌书记。度宗咸淳二年(一二六六),召为秘书正字。三年,迁校书郎(《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除监察御史。六年,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七年,召权刑部侍郎(《宝庆四明志》卷一)。累迁中书舍人,吏部尚书。恭帝德祐初随二王入广。二年(一二七六),拜参知政事(《宋史》卷四七《瀛国公本纪》),行至罗浮病卒。著作已散失,后由其弟应奎收集诗文残稿编为《蒙川先生遗稿》四卷。事见本集卷首《朝阳阁记》,《宋史》卷四○五有传。 刘黻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蒙川遗稿》为底本,校以清丁丙跋明抄本(简称明抄本,藏南京图书馆)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