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紫阳先生感兴诗二十首 其七

我闻嬴秦氏,威力横提封。 北方迤长城,中土销春风。 阡陌鞅肆孽,简编斯造凶。 民命眇以坠,天势巍且崇。 中焦痼成痞,怨气蟠壤穹。 炎汉一洗之,讵诧百战功。 规模纳群策,意度恢大公。 约法止三章,赤子归包容。 溺冠胶余习,莫致商山翁。 过鲁尝蒇祠,犹足醒昏蒙。

译文:

我听闻那秦朝的秦始皇,他的威势和武力在全国肆意横行。 在北方,他驱使百姓修筑那漫长的长城,而在中原大地,他的暴政就像凛冽的寒风,让春天般的生机消逝殆尽。 商鞅推行井田制改为阡陌制,这一举措虽有变革之意,但也埋下了祸根,而李斯建议焚烧书籍,更是犯下了大恶。 百姓的生命如同微小的尘埃般摇摇欲坠,可上天的威严和崇高始终不变。 秦朝内部就像人得了严重的病症,积弊成了难以治愈的痞块,百姓的怨气在天地间弥漫盘绕。 直到汉朝兴起,一下子就把秦朝的黑暗统治洗刷干净了,这哪里只是依靠百战百胜的战功呢? 汉朝建立之初,广纳众人的策略来规划国家的制度,统治者心怀宽广,秉持着公正无私的态度。 刘邦约法三章,让百姓如同回到了能被包容呵护的怀抱,就像孩子得到了关爱。 不过,刘邦也曾把儒生的帽子拿来当溺器,保留着一些粗野的旧习惯,以至于没能招致像商山四皓那样的贤才。 但他路过鲁地时还曾祭祀孔子,这举动还是足以让那些昏昧的人清醒过来。
关于作者
宋代刘黻

刘黻(一二一七~一二七六),字声伯(一作升伯),号质翁,学者称蒙川先生,乐清(今属浙江)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入太学,时年三十四。时太学生伏阙上书攻丁大全,首署其名,追送南安军安置,丁贬还太学。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以对策忤贾似道,授昭庆军节度掌书记。度宗咸淳二年(一二六六),召为秘书正字。三年,迁校书郎(《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除监察御史。六年,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七年,召权刑部侍郎(《宝庆四明志》卷一)。累迁中书舍人,吏部尚书。恭帝德祐初随二王入广。二年(一二七六),拜参知政事(《宋史》卷四七《瀛国公本纪》),行至罗浮病卒。著作已散失,后由其弟应奎收集诗文残稿编为《蒙川先生遗稿》四卷。事见本集卷首《朝阳阁记》,《宋史》卷四○五有传。 刘黻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蒙川遗稿》为底本,校以清丁丙跋明抄本(简称明抄本,藏南京图书馆)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