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翁北归留戏笔,数竹离奇生磈石。 世如有凤必先知,碌碌凡禽谁得识。 风不声兮月不影,山僧笑我移枯瘠。 岭阯每苦烟瘴深,烟瘴何曾祸忠直。 天使无垢来此邦,要与坡翁发真迹。 大书特书等傲岸,方寸一虚隘八极。 何年移植蓬莱宫,清风逼人寒半壁。 枝可磨,叶可摘,石上根,祗如昔。
东坡竹石
译文:
苏轼从北方归来时留下了这随意创作的画作,画上几竿竹子姿态奇特地生长在怪石旁边。
世间倘若有凤凰出现,必定会提前被人知晓,那些碌碌无为的凡鸟,谁又会去在意和赏识呢?这就如同苏轼的才华与品格,凡俗之人难以真正认识。
风好像没有发出声响,月似乎也没有投下影子,山中的僧人笑着说我去移动这看起来干枯瘦瘠的竹子画作。
岭南地区常常苦于烟瘴之气浓重,但这烟瘴又怎么能祸害那些忠诚正直的人呢?
上天让这毫无瑕疵的画作来到此地,就是要让它和苏轼的真迹一起展现风采。
画作上的题字笔力雄健、醒目突出,尽显傲岸之气,苏轼的内心纯净虚空,能包容世间万物。
不知道哪一年这幅画能被移植到如蓬莱宫般的高雅之地,那扑面而来的清风仿佛能让半壁空间都充满寒意。
竹子的枝可以被想象着磨掉,叶子也可以被想象着摘去,但石头上竹子的根,却依旧如往昔一样坚韧不拔。
关于作者
宋代 • 刘黻
刘黻(一二一七~一二七六),字声伯(一作升伯),号质翁,学者称蒙川先生,乐清(今属浙江)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入太学,时年三十四。时太学生伏阙上书攻丁大全,首署其名,追送南安军安置,丁贬还太学。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以对策忤贾似道,授昭庆军节度掌书记。度宗咸淳二年(一二六六),召为秘书正字。三年,迁校书郎(《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除监察御史。六年,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七年,召权刑部侍郎(《宝庆四明志》卷一)。累迁中书舍人,吏部尚书。恭帝德祐初随二王入广。二年(一二七六),拜参知政事(《宋史》卷四七《瀛国公本纪》),行至罗浮病卒。著作已散失,后由其弟应奎收集诗文残稿编为《蒙川先生遗稿》四卷。事见本集卷首《朝阳阁记》,《宋史》卷四○五有传。 刘黻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蒙川遗稿》为底本,校以清丁丙跋明抄本(简称明抄本,藏南京图书馆)等。
纳兰青云